语文如草 (十七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决赛获奖佳作)
■A卷第二题目 从下面两组词语中分别选择一个,组成“甲如乙”的比喻形式,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 甲组:数学 语文 同桌 老师 网络 乙组:草 树 铁 石 雨 河 语文如草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 徐紫怡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山村,那里满山遍野的青草,从小伴随着我成长。每天姥姥带着我一起漫步青草地,教我的词语和诗歌,像青草一样深深地植根在我的心头。 外婆是乡里的退休语文老师。在我话还说不清楚时,她就爱牵着我的手,沿街边慢慢走,指着一些店名教我认字。那时候,几乎没有现在这样的印刷字体招牌,大多店都没有名字,少数会在墙上手写店名。所以,长长街道,认来认去,也总是那么几个字。从最初咿呀学语,到后来指着一个字兴奋大叫:“外婆外婆,这是个‘小’字。”说罢便满脸堆笑,仰着脑袋看外婆,颇为得意。此时,外婆便会竖起大拇指,道:“真厉害!”一句夸赞,比吃到糖还让我觉得幸福百倍。日复一日,这成了我最爱的游戏。一颗语文草籽就此播下。 长大一些,外婆带着我去了她曾任教的小学。说是小学,也不过是一个两人宽的拱门,一片黄沙空地上两三个破旧的小木屋罢了。离家不过百步,从前也总溜去玩儿,所以很早,老师就与我们熟透了。正是下课时间,学生从那拱门挤了出去,一哄而散,或各回各家,或捉鱼摸虾。学校几乎空了,外婆带我走进一间教室,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山石草木、花鸟虫鱼。外婆教我的字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物。 外婆的字极好看,看得我心痒痒,也想写。奈何身高不够,够不着黑板。我灵机一动,跑到外面,随手捡来一块小石子,照着黑板上外婆的字,像平日里在沙地上画画一样,认认真真地开始画起字来。于是,我写的第一个字印在了那块木板上。“山石草木”歪歪斜斜,躺在地上晒太阳。那一刻,仿佛找到新世界的大门。门前沙地上,不再是各种鱼虾图案,而是形态各异的文字。小树枝和沙地,是我最早的纸笔。内心深处,某处有了松动,嫩绿的、娇小的,一棵小苗破土了。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被外婆哼成歌谣,一点一点扎根在我心里,原来,草就是这样的!我兴奋地看向周围的草,说不清、道不明的悸动在心底蔓延。 我爱上了诗。在城里工作的父母得知后很是高兴,寄来了一本《必背古诗70首》。书页是崭新的、光滑的。我着实不忍它折了,拿来报纸包了书皮。手捧着它,心里的草籽发了芽儿。 时间过得很快,该上小学了,父母把我接到了城里。喧闹代替了蝉鸣,路灯代替了星光,汽车尾气代替了山间的清风。这里的人我也不认识,我一点都不喜欢。城市里,我看不见溪水,没有翠绿的山丘。山石草木、花鸟虫鱼,原来并非真的随处可见。“妈妈,我想回家。”我呜咽道。她蹲下来,耐心道:“这是你的家啊。”这句话,让我哭得更凶了,她不知所措地安慰,可我也不知自己究竟在为什么难过。 上学了,当我念着“西塞山前白鹭飞”时,当我可以流畅地读出课文时,当我能够在黑板上写字时,同学们皆是惊奇万分。老师很高兴,于是对我特别要求,另布置作业。我从没有一板一眼地学习过,许多东西都是不懂的,老师对我是更为严厉,我也常挨老师批评。逐渐,汉字、诗词,不再是我生活中的东西,它到了纸上、笔尖,它有了形状,有了规矩,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含义,我越来越觉得陌生了。 心里空荡了起来,原来占满心头的绿草化作一地枯黄,我看不到垂杨和柔柳,我不再觉得月亮的多情与落花的伤感。 格式化的生活让我日渐麻木,妈妈似乎对我的变化有所察觉。有天,拿着那本包着报纸的书问我:“还会背吗?”我点头,里面的内容,我早已烙在心里了。她笑,随手打开,说了几个诗题。 我实在太熟了,语速飞快。可是……不知怎么,心底难受了起来,久违了的情绪被什么调动,连自己语速放慢都不自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太熟悉了。心里真似有春风吹来一般,心底又似被什么占满了。听我背了几首,她说:“我以为你会忘记的,好久不见你读了。”“怎么可能?”我说。是了,怎么可能?连同内容一起在心里扎根的,原来还有最初的热情,也像野草一样蔓延,生生不息。 在乡下外婆家,我原来用树枝写字的沙地被外婆重新打理 ,种下了花草,同我一起,连带对语文的热爱,融入生命。一棵棵苗,茁壮成长了,它们有个名字,我叫它们——语文。 (指导老师:李雪) 【点评】 这篇散文不仅写出了语文野草般的生命力,而且写出了语言文字、文学作品那种本源的美丽。小作者从乡土和外婆那里获得语文的滋养,这种野草给的教育,就是生命力的教育。文章以“语文如草”为线索,写出自己从乡土外婆家到城里父母家,不同阶段自己与语文的关系,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对语文的真挚感情。本文荣获现场决赛一等奖。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