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王夫之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又不盲从,别开生面。他( ) A.指出君主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大害 B.主张发挥孔子“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 C.提出“天地之化日新” D.着重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思想 解析:选C。王夫之是一位进步的唯物思想家,他认为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6.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夫之却说:“浙江有座山,我没有去过那山,就说那山不存在吗?”二者观点的本质区别是( ) A.唯心思想与唯物思想的交锋 B.心学与经世致用思想的交锋 C.不同阶级学术思想的交锋 D.以什么样的方式维护统治的交锋 解析:选A。王阳明的言论体现了“心外无物”的思想,是唯心主义,而王夫之的说法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故A说法符合题意。 7.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解析:选A。明清时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士人阶层逐渐壮大,反对传统礼教的小说逐渐增多,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实际上就是一个反礼教的形象,其头上的紧箍咒实际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纲常礼教秩序。 8.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 )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 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 ④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 体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进步性和共同点。解题时应抓住“进步”二字,正确区分其思想中体现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内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3:或曰:臣不与子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 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 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以上材料均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1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的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 (2)材料2反映的思想的局限性又是什么? (3)根据材料3指出黄 宗羲认为君臣与父子关系有何不同? 解析:本题通过黄宗羲关于君主与臣民的三则材料,考查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材料为文言文,阅读、理解难度较大,要认真阅读,根据题目要求,提炼 有效信息,对黄宗羲的观点进行辩证的分析。 答案:(1)君主是天下百姓的统治者和剥削者。反对腐朽的封建专制集权制度,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通过古今对比,将对今世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期望寄托于对远古时代理想化社会的追求之中。在思想上还保留着传统的印迹。 (3)父子血缘关系不能更改,而君臣关系则是可以“累变”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