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探究活动 在评价拿破仑战争时,组织学生展示其课下准备的关于拿破仑的课件、网页、人物小传,全体学生共同交流。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五节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战争 重点:法国大革命的背景;巴黎人民的第三次武装起义;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当权时的革命措施;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拿破仑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国的措施和对外战争的评价。 难点:君主立宪派掌权时对法国的初步改造;雅各宾派专政中的恐怖政策和倒台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何时爆发的?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从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二、大革命的爆发 指导学生联系上一节“启蒙运动”的内容阅读教材,让学生从经济、阶级关系、意识形态、财政方面归纳出法国大革命前的状况,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找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已成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教师补充指出:既然旧制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那么,通过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已成为法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示意。 关于攻占巴士底狱,可联系初中教材内容,不必过细叙述具体过程。但要重点说明攻占巴士底狱的时间和标志,并指导学生看插图《攻占巴士底狱》。 三、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 首先向学生说明:巴黎人民第一次起义后,法国大革命进入第一阶段。这一时期掌握政权的是君主立宪派,它不仅反映了这一派别的政治主张,而且还体现了这一派别在反封建的经济政策所采取的态度(引导学生阅读、讨论1789年8月《废除封建制度的法令》及P41的表述,《人权宣言》有关条文、《1791年宪法》等史料),使学生分析出:第一,君主立宪派是通过立法手段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等级和国家政体三方面进行初步改造的;第二,这些改造实现了革命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用阶级观点分析君主立宪派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在介绍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时,重点讲清背景和结果。巴黎人民在祖国和革命处于危难之时发动起义的。1792年8月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推翻了君主制,把吉伦特派推上统治地位,推动革命向前迈进。起义的过程,可配合《巴黎人民攻占王宫》插图进行简单叙述。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分析革命战争爆发的原因(法国人民进行是的一场保卫革命、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