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一超多强”→多极化的格局中,中国面临怎样的挑战?(机遇:使中国获得经济建设的有利外部条件;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挑战: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改变科技落后的局面,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否顶住新的强权政治,坚持社会主义。) 在“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中,世界形势有何新的特点呢? 二、世界形势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二次大战后的两极世界格局,主要是由美苏两家的军事力量来支撑的。在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峙和为争夺霸权而全力以赴进行的争斗及军备竞赛,使世界处在新的世界大战甚至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霸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也不断地加剧着世界的紧张局势。随着华约组织宣布解散,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紧张对峙的局面消失,美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转向对话和缓和。这使得维护世界和平的可能性明显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两极格局是建立在东西方军事力量均衡之上的,东西方力量的失衡,势必会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冲突。但比较起来,新的矛盾和冲突是局部性的,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一)缓和与和平 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形势的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原因何在?(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要点如下: (1)苏联解体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全球军事对抗的基础已不复存在,两极格局下以美苏对抗为背景的世界大战隐患随之消失。 (2)冷战后,欧美大国在争夺过程中,表现出既竞争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特点。如,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俄罗斯在很大程度上对美国经济存有依赖;美国则千方百计地将俄罗斯的雄厚的科技、特别是军事技术为己所用。 (3)冷战后,大国的争夺和角逐,以两极格局时期的东西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对抗,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与此相应,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上升,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有所下降。 缓和的表现: 1、国际裁军的进展 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取得积极的进展。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该条约的签署对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把国际裁军与军备控制推向一个高潮。但是,近年来的国际裁军与军控进程却阴云笼罩。美国国会不仅不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还执意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大量增加军费。1998年春夏之交,南亚地区出现了新一轮的核军备竞赛。印度在短时期连续进行了两次核装置爆炸,巴基斯坦立即还以颜色;尔后印度又率先炫耀其火箭导弹技术,巴基斯坦不甘示弱。这种种举措,令世人瞩目,令国际社会不安,给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了严重后果。令人欣慰的是,不久前,电台、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中报导了一则消息,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坐到了谈判桌上,商谈停止核竞赛,我们翘首期待南亚和平进程的发展。 2.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部,地处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边缘地带”。作为亚洲大陆与日本列岛之间的“桥梁”,朝鲜半岛具有双向流通的战略地位。这种东北亚核心战略地位,使朝鲜半岛成为大国势力竞相渗透和争夺的场所。朝鲜半岛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和平统一进程一波三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