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思考并回答) 师:通过分析可看出,蒋介石面对人民解放军的反攻,只能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并集中主力于东北、华北和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对此,中共中央审时度势,确定战略决战首战东北。这是因为:第一,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第二,首战东北有必胜把握。东北卫立煌集团仅48万人,且被我军分割于长春、沈阳、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的据点,或战或守正举棋不定。东北我军有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总计有百万之众,占有数量上优势,且土地改革完成,后方巩固。第三,首战东北胜利,会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东北大后方,有利于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引导学生看课本上插图并阅读教材,对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进行归纳)。(出示投影片):“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生:(阅读课本归纳作战方针)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向关内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完成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随后东北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英勇作战,解放长春,攻占沈阳,东北全境解放。辽沈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人数达300万,而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为290万。人民解放军在总数量上取得优势。 师:(放录像片《淮海战役》并请学生思考淮海战役作战的特点) 生:(思考并回答) 师:淮海战役从投入作战的总兵力上看敌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中原和华东人民解放军在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领导下,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首先在徐州以东歼灭黄伯韬兵团十余万人,又将缓敌黄维兵团十余万人包围歼灭。到1949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淮海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55万多人,解放了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抓住战机,适时发动平津战役。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课本和插图并回答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 师:(总结)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采取分割包围就地歼灭的方针,围敌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等地,切断敌西逃南窜的去路,先打两头,后打中间。攻克张家口、新保安、天津,傅作义率国民党军队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至此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师: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其意义是重大的(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生:(分析、总结意义) 师: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快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请讨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图表,从战略决策、方针、战术特点、人民的支持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讨论、归纳) 师:(总结)第一,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并针对各战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有力地确保这场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第二,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第三,各解放区人民大量物力、人力支援,以及国统区革命群众在中共地区党领导下开展各种形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军事战场的斗争。因此党中央正确决策,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三大战役胜利的主要原因。 师:小结(略)北京市回民学校曲建国 【简评】本课教学设计有两点比较突出。第一是对土地改革这一重点问题的处理。教师将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与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相联系,通过引导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我党的政策是与当时的形势和斗争任务紧密相关的,同时对民主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问题有一个综观、整体的认识。以此为基础,再让学生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这一难点问题就比较容易了。第二是对地图、图表的利用。本节课要讲清战争进程,利用地图才能使学生理解战争的空间状态、理解我军的作战方针和意图。表格用来展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情况,真切、直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