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选C。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圣言饱充腹”“百家始消伏”可知,其与百家思想进行统一的主 张有关,而首先提出这一主张的是董仲舒,因此选C。 4.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董仲舒思想中,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 解析:选B。董仲舒思想中,体现“神学化”“宗教化”“教主化”的只 有B项。A、C两项是为封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的;D项是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 5.下图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班师生身穿博士服的合影照片,在当今,能成为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的追求,也是一个人学识学力的证明,但汉代的“博士”含义却和今天不一样,它是指( ) A.汉武帝设 立的专 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 C.有 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广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官员 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博士”这一历史常识的理解。汉代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汉代的博士是传授五经的教官。 6.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因此,他向汉武帝提出( ) 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 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治主张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分析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一统”去理解独尊儒术的建议。 7. 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了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的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使汉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 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 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解析:选C。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这就是“天人感应”学说。日食的发生,使汉宣帝认为是天降灾祸,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C项正确。 8.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共同用意在于( )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宣扬君权神授 D.报答天地之恩 解析:选C。从材料内容分析,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宣扬君权神授。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2: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3:“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 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 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材料2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 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3)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围绕董仲舒新儒学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理解“忠孝”和“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对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仍可借鉴其积极的一面。 答案:(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3)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在我国今天,将“仁义礼智信 ”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