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是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三民主义还是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B.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D.仍不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23.邓小平说:“在斯大林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有听他的话,才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下列对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中共坚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B.斯大林的话都不符合中国国情 C.斯大林指导中国革命的胜利 D.中国革命的胜利与斯大林无关 24.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都注重了理论的创新。以下属于中共独创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农业合作社道路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人民代表制度 二、非选择题:共计48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名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名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或曰:臣不与子齐称呼?曰:非也。父子一起,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父子虽异身,而能曰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故不可变者也。” ——黄宗羲《名夷待访录•原臣》 请回答: ⑴据材料一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的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4分) ⑵材料二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思想的局限性是什么?(4分) ⑶据材料三指出君臣与父子关系有何不同?(2分) ⑷综合上述材料,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何不同?(4分) 26.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主题开展了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各抒已见,讨论激烈。请你帮助各小组完成下列问题: ⑴甲组同学认为: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可以引领一个崭新的时代。请你以两次工业革命中重大发明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⑵乙组同学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工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作用。请你就科学技术消极作用加以举例说明。 ⑶丙组同学从网上查到了有关爱迪生资料: 爱迪生一科取得了1300多项发明专利,被称为“发明大王”。研究电灯的关键是找灯丝材料。据说,爱迪生试验了1600种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但都没有成功。1879年10月,爱迪生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斯旺用碳丝制成了白炽灯的报道,深受启发。他用棉丝烧成碳丝,再将碳丝装进灯泡,……当电灯通上电流时,灯丝发出明亮的光辉,持续了45小时。爱迪生终于成功了。 在谈到自己的发明时,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生平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依据上述材料,请你帮助丙组同学总结爱迪生取得多项重大发明的原因。 ⑷参与了同学们的研究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