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二历史3月月考同步检测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本试卷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1、推动梭伦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A.上下层贵族之间矛盾激化 B.上层贵族对王权专制构成了威胁
    C. 上层贵族与下层平民的日益尖锐 D.奴隶反抗奴隶主贵族的斗争此伏彼起
    2、梭伦改革中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C、制定“遗嘱法” D、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的改革
    3、在梭伦改革的措施中,打破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是
    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四百人会议” D、鼓励工商业发展
    4、“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法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B.变法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潮流
    C.变法迎合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必然趋势
    D.变法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5、商鞅变法中,对建立封建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内容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C、重农抑商 D、废分封,行县制
    6、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首字“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7、《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8、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织
    C.按军功授爵 D.建立县制
    9、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主要表现是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B.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C.设立和推广县制 D.推行什伍连坐制度
    10、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其实行的改革措施是
    ①推行 均田制 ②推行新的租调制 ③迁都洛阳 ④移风易俗 ⑤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⑤
    11、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令”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C.保证了国家赋税和徭役来源 D.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
    12、下列评论中,不适合北魏均田令的是
    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B.农民未能从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C.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D.土地占有不均的情况仍然存在
    1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主要是因为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高利贷者的利益
    B.对农民的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15.为克服军队中“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16、王安石变法力图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北宋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B.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富商的矛盾
    C.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17、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