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四中2009-2010学年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试卷说明:时间 90分钟,共100分。试卷分第I卷 ( 选择题 ) 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II卷的答案写在第II卷上,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和第II卷。 第 I 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回到希腊梭伦执政的时代,下列情景中你并不能看到的是 A.通过抽签产生的陪审员在民众法庭中审查案件 B.沦为债务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解放,高高兴兴回到自己家中 C.第三等级的公民积极参加四百人会议的活动 D. 国王住在高高的山岗上并被巨石围墙护卫的王宫之中,监视并控制着全体臣民 2.梭伦改革后实际上执掌国家最高统治权的是 A.公民大会 B.“四百人会议” C.首席执政官 D.公民陪审法庭 3.雅典的改革家梭伦曾留下诗作:“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我制定法律,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这反映了改革家的一种怎样的改革指导思想? A.中庸,不偏不倚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全面维护贵族利益 D.极力维护平民利益 4.(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亲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D.富裕农民 5.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 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6.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初“世卿世禄”制度 D.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 7.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③ 什伍连坐法 ④ 焚烧诗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从根本上推动封建化的措施是 A.均田制 B.三长制 C.礼乐制度 D.九品官制 10.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12.下列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能直接体现“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的有 ①青苗法 ②农田水利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市易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从而遭受 “卡诺莎之辱”,此事说明 ① 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 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 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 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中世纪时天主教会成为斗争的焦点,爆发了宗教“异端”运动。对宗教“异端”运动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是指人们反对教会的斗争 B、是指人们利用宗教思想发动的反对封建王权的斗争 C、是指人们常常利用与教会说教不同的“异端”宗教思想发动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D、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反封建斗争 15.马丁•路德认为人们唯一信仰的神圣权威是 A.上帝 B.教会 C.教皇 D.《圣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