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广益实验中学09——10年第二学期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卷 高二历史(必修一、二) 考试时量: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 A.周王 B.鲁国国君 C.卿大夫 D.士 2.唐朝完善了隋的三省六部制,其作用不包括( ) A.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B.标志着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职权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监督 3.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 ) A.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国际地位发生了变化 4.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实行全民族抗战 B.战争的正义性 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配合 D.正确的战略战术 5.第一个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中国人是 ( ) A.洪秀全 B.洪仁玕 C.孙中山 D.康有为 6.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D.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7.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8.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记者奥林娜•法拉奇采访中国国家领导人时问:中国以后怎样才能避免“文化大革命”式的悲剧出现?假设你是国家领导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做? ( ) A.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B.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9.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针对( ) A.亚非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B.亚非各国宗教信仰的不同 C.亚非国家存在严重边界冲突 D.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10.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正式建交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中日建交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11.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 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主要是因为罗马法中蕴涵着如下观念:(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C.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2.对现在英国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和政府首脑布朗表述正确的是( ) ①布朗的权力受到伊丽莎白二世的制约②如果现在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以布朗为首的内阁就一定要下台③议会通过的议案,伊丽莎白二世基本无权否决④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以布朗为首的内阁可以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A.②③④ B.③④ C.④ D.①③ 13.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任期内来华访问时,曾参观西安兵马俑。当他步出展馆时,发现一个小女孩站在高处观望他,双方招呼并对话: 克:你为什么站那么高? 女孩:可以看清楚美国总统。 克: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 女孩:管美国(人民)。 克:(略为思索后)准确的说,是美国人民在管总统。 最能说明克林顿这一结论的是( ) A.美国的政治制度是按三权分立的原则设置的 B.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 C.政党政治的存在置总统于人民监督之下 D.美国民众有较强的民主参与意识 14.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 A.英国的《权利法案》 B.英国的《大宪章》 C.美国1787年宪法 D.法国1875年宪法 15.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 C.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第三次会面 D.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 16.下列有关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并安装了犁评 B.北宋时期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C.商周时期制造了著名的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三星堆青铜礼器等青铜器。 D.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是导致明清时期闭关自守政策的直接原因 17明清时期我国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是( ) A.成都和苏州 B.南京和杭州 C.苏州和杭州 D.广州和杭州 18.下列对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表述正确的有( ) A.夏、商、西周时期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B.鲁国按田亩收税加快了土地国有向私有转化 C.春秋时期的各国变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井田制和均田制触动我国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 19.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能够在19世纪末初步发展的内部的客观条件是( ) A.民族资本家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官僚地主的竞相投资 D.甲午战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