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一历史事件的原因。(4分) 33.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辽太祖接受汉人谋士韩延徽的意见,对待逃避战火北投契丹的汉人“树城郭,分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辽太祖“问诸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耶律)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悦”,于是“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 ——整理自《辽史》 材料二: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摘自翦伯赞诗 材料三:(贞观四年)颉利之亡,其下……来降者尚十余万,诏议所宜。咸言:“……请悉籍降俘,内兖(山东南部)、豫闲处,使习耕织,百万之虏,可化为齐人,是中国有加户,而漠北遂空也。” 中书令温彦博曰:“如汉建武时,置降匈奴留五原塞,全其部落,以为扞蔽,不革其俗,因而抚之,实空虚之地,且示无所猜。若内兖豫,则乖本性,非函育之道。”……帝主彦博语。 ——《新唐书•突厥传》 请回答: (1)少数民族的贡献丰富了中华文明,请用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实各一例,说明这一结论。(4分) (2)材料一反映了契丹(辽)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2分)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官分南北”现象得以出现的原因。(2分) (3)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一个历史事件.请选择其中之一个材料,说出该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并对材料中的观点做一简要点评。(3分) 34.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过,文化不论大小,一旦出现,就会向外流散。全人类都蒙受文化交流之利。如果没有文化交流,我们简直无法想象,人类会是什么样子。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第29届夏季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完美接合,给世界带来无与伦比的艺术盛宴。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材料二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所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之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后此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大概受利、徐诸人影响不小。” 请回答: (1)请从材料一的图中任选一幅,说明其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哪项重大成就?列举这一成就产生、发展及其外传的情况。(3分) (2)佛教何时传入我国?魏晋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知识线和外国知识线第二次接触” 反映了明清时期文化发展的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史实说明这一特点。(3分) 唐山一中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2345678910 CBDCADBCDA 11121314151617181920 DBBCDADABA 21222324252627282930 BBCDDAADB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0分,第33题11分,第34题9分,共计4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10分) (1)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后,加强中央集权,开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府兵制,沿用均田制,对以后王朝影响深远。(3分) (2)不同意,杨坚开创三省六部制,目的就是减少君主决策失误。(2分) (或同意,隋文帝独断专行,不信任臣下;群臣也不敢谏诤,(2分))(任选一点)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制度上沿用隋制;任用贤臣,善于纳谏,有利于笼络大批有才能之士,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3分) (3)清朝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作出了调整:“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摊丁入亩”(地丁银)等,废除人头税,隐蔽人口现象减少。(2分)(答出两点即可) 32.(10分) (1)表现:统一车轨,修驰道;修灵渠;(3分) (2)特点: 隋唐时期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 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2分) 举例: 地处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1分)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广州,成为著名的外贸港口城市。(1分) 地处大运河中心的洛阳,成为当时的繁华都市(两都之一);(1分) 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成为唐朝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1分) ( 任选二点共2分) (3)郑和下西洋。(1分)稳定政局,扩大贸易,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2分) 33. (11分) (1)秦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的物种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2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促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 北朝民歌慷慨激昂,如《敕勒歌》《木兰辞》等,丰富了中华文学艺术。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后来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上三点答任意一点得2分) (2)用汉人、尊孔子(重儒学)、蕃汉分治。(2分) 原因:同一国家内不同地区间经济、政治、文化存在较大差异(2分) (3)材料二:汉:昭君出塞。 作者认为汉匈两族和亲的积极作用远胜于战争。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昭君出塞,实现汉匈阶段性和平的前提条件,不应简单否定。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里,和平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主流。(3分) 材料三:唐:在如何对待突厥降众的争论中,唐太宗支持以开明政策对待东突厥(“全其部落,不革其俗”) 材料中的观点一为国家应该强力迁移、改造少数民族以促进融合;观点二为国家宜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然融合。民族融合应是一种建基于各民族间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自然融合,观点二正确。(3分) (以上任选一点) 34.(9分) (1)选择四大发明中的任意一项,每项的产生、发展、外传各1分,共3分。 造纸术:西汉前期发明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先东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唐朝时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逐步传到非洲与欧洲。 火药:唐中期书籍已记载火药的配方,唐末用于军事。南宋时发明管形火器。宋元时期传入阿拉伯。 指南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磁石指南的特性,战国时的司南就是辨别方向的仪器。宋代的指南针普遍用于航海。宋元时期传到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传到朝鲜、日本、埃及、欧洲,欧洲人用活字印刷比毕升晚四个多世纪。 (2)西汉末年。(1分) 原因:统治者推崇佛教,利用佛教教义麻痹人民,加强思想控制;(1分) 战乱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寻找精神寄托。(1分) (3)特点: 西学东渐。(1分) 史实: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引入了他与西方传教士合译的《泰西水法》的内容,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收录了一些国外传来的技术。(2分) 或答:古代史最后一页西学东渐的内容也可给1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