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请说出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哪些制度构成?(3分) (5)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主法制建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5分) 200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级历史(文科班)试题答卷 座位号: 题号1-32题33题34题35题总分 得分 33.(共15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明清相关史实证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材料四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 新旧体制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发展所反映的历史趋势。(2分) 34.(共14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所说的“革命”是什么活动?孙中山的让步收到了成效吗?为什么?(3分) (2)材料二中说中华民国有“被淹死的危险”,试举一例说明(1分) (3)材料三中的“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指的是什么?“中俄两党团结奋斗”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4)从材料一到四,孙中山对列强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35.(共2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雅典民主政治“做到了什么”值得我们肯定?(3分)《十二铜表法》明显地维护贵族的既得利益,但为什么仍然被视为平民的胜利?(2分)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两者对后世西方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2)材料三中的两部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什么特征?(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两部宪法问世的共同原因。(3分) (3)除上述两部宪法外,在世界近代史上,还出现过哪些重要的宪法文献或民主政治文献?(至少举三个国家的文献。3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请说出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是由哪些制度构成?(3分) (5)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主法制建设。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是如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5分) 200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级历史科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试题12345678910 答案ACDCBDDDCC 试题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DDBBBAACD 试题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DBCDCCCCDD 试题3132 答案CC 二、材料题:共3小题,第33题15分,第34题14分,第35题23分,共52分。 33.(共15分) (1)“大变动”: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分)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 (2)原因:加强专制君权的需要(削弱相权);(1分)缺乏人才(1分) (3)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分)清朝设军机处。(2分) (4)“已拆卸”: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1分) 新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1分) 社会现象:军阀割据。(1分) (5)历史趋势:从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2分) 34.(共14分) (1)活动:辛亥革命(1分) 成效:没有(1分) 原因:因为帝国主义不愿中国走向强大和独立,必然干涉和破坏革命。(1分) (2)举例: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1分) (3)“艰苦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1分) 影响: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与中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动国民大革命(3分) (4)变化:由辛亥革命时的对列强抱有幻想、对列强妥协退让到大革命时期的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2分) 原因:列强对辛亥革命的破坏和干涉,扶植袁世凯攫取胜利果实使孙中山抛开了对列强的幻想。十月革命的启迪、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使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列强的侵略本质,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新三民主义。(4分) 35.(共23分) (1)肯定: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三大国家机关;民主运行方式;三场改革的重要措施。(3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原因:《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决和量刑,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欺诈平民。(2分) 影响:分别为后世西方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历史基础。(2分) (2)特征:间接民主;议会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立法权);分权制衡。(2分。2点即可) 共同原因:政治上,普法战争引起两国政局变动;经济上,工业革命的推动;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影响。(3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3)文献:英国——《大抗议书》、《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法国——《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日本——《大日本帝国宪法》;中国——《临时约法》。(3分。需正确答出三组国名和文献名) (4)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分) (5)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颁布法律规范政府行为,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5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