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下列关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在政府开放的政策下,进步知识分子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B.在这一时期,新闻出版事业获得很大发展 C.日本彻底抛弃传统文化,全盘西化 D.这一时期日本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24.维新思想发展过程中明显体现出中西思想结合的是( ) A.严复 B.郑观应 C.康有为 D.王韬 25.下列现代民主生活的原则在雅典古代民主改革中已经出现萌芽的有 ( ) ①以法律保障人身自由 ②反对出身和财产的不平等③比例代表选举法 ④议员选举机会均等,任期制⑤人民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6.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 )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 ) A.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 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 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 D.洛阳地区农业文明发达 28.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29.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工业发展的重点是( ) A.民族工业 B.官办工业 C.纺织工业 D.军事工业 30.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埃及开始建立第一家纺 织厂是在 ( ) A.1815年 B.1809年 C.1816年 D.19世纪30年代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 答案 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 二、非选择题(31题14分,32题13分,33题12,34题16分,共55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天主教会鼓吹“因行称义”的修道信条。所谓因行称义,是指一个基督徒靠其行事修为而成为符合上帝意愿的义人,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此,必须绝色弃欲、积功行善,诸如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施舍、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等,而入修道院修道是最佳途径。 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心。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加尔文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看,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与罗马天主教会的主张有何不同?(4分)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4分) (2)概括宗教改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6分) 32.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3分) 33.根据《历史重大改革回眸》相关内容,中外近现代史上的改革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思想解放的重要形式;第二,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第三,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途径;第四,改革是落后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 请根据以上四个方面,各举一例并进行简要说明。(12分) 34.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 根据相关知识和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改革中,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6分) (2)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何评价其变革?(i0分) 参考答案及解题指导 一、选择题 1.B (3)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点拨:主要从目的、背景、内容、性质和影响等几方面进行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认识主要从变法的过程以及影响等方面得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