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12.商鞅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该统统毁灭。其实质是 A.统一思想 B.加强中央集权 C.思想文化专制 D.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1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织,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 14.下列变法措施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有 ①实行二十等爵制 ②实行连坐法 ③ 废除世卿世禄制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5.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 A.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B.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 C.封建政府手中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D.屯田制无法顺利实行 16.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7.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土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全面的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18.从工业化角度看,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19世纪中期的俄国 ( ) A.农奴从封建庄园逃到西伯利亚 B.内河航运仍以人力为主 C.农奴生活极端贫困 D.俄国的工业生产比较落 D.日本积极准备对外扩张 (3)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消失了,鲜卑文明是不是也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 为什么?(3分) 39.(32分)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12分)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1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