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每周一练”系列试题(19) 一、选择题(12个小题)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这里的“百家”的含义是( ) A.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不同学派 B.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C.每个不同学派都创办了一百家以上的私学 D.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一百多个著名的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 2.《论语》载,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深奥学问)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在教学方法上主张 ( ) A.启发诱导 B.学思结合 C.因材施教 D.温故知新 3. 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 ( ) A.教育应分类别进行,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 B.对平民进行教育 C.不问出身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教育不应分类别 4. 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其实质是要 ( ) A.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B.维护奴隶制度 C.主张建立封建制度 D.主张“百家争鸣” 5. 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 ( ) A.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保障 C.实行封建统治的基础 D.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 6. 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 )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7. 下列思想中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准则范畴的是 (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C.“制天命而用之”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 儒家思想创立并完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常把儒家思想的精髓称为“孔孟 之道”。其核心是 ( ) A.“仁”、“仁政”、“爱人”、“政在得民” B.“六经”:《诗》、《礼》、《书》、《易》、《乐》、《春秋》 C.“三纲五常” “独尊儒术” D.“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9. 秦朝和西汉的主流思想分别是 ( ) A.儒家、墨家 B.道家、法家 C.法家、儒家 D.道家、儒家 10.我国古代儒家经典成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始于 ( ) A.春秋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2.封建儒学不断发展,汉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核心是( ) A. 克己复礼 B.“三教合归儒” C. 君权神授 D. 人无有不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