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II: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第41、42题各20分,共40分) 4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665 康熙4年 施琅、周全斌攻台湾,遇风折回。 1668 康熙7年 康熙下敕谕招抚郑经,仍无成议。 1673 康熙12年 清平西王吴三桂据云南反清,邀郑经合纵,郑经率军攻占福建沿海。 1674 康熙13年 清靖南王耿精忠拟拥郑经反清,郑经入泉州。 1680 康熙19年 二月郑经反攻大陆战败,放弃金厦退回东宁(台湾)。 1681 康熙20年 郑经死,传位长子郑克臧。两天后,郑克臧竟然被受郑经宠信的冯锡范所杀。冯锡范拥立自己的女婿、郑经次子郑克塽继位。 从康熙元年(1662)到此年,清廷对郑氏,以抚为主,双方先后有12次谈判。 1683 康熙22年 六月十六日施琅攻澎湖,七月十九日郑克塽降清,明郑治台结束。 1684 康熙23年 台湾统一之后,康熙帝征求一些大臣的意见: 康熙帝问:“然则弃之乎?”李光地答:“应弃!” 康熙帝问:“如何弃法?” 李光地答:“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即为贺兰(荷兰)所有,亦听之。”(李光地《榕村续语录》卷11)施琅上《恭陈台湾弃留疏》,说“弃留之际,利害攸关。臣思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圉”。康熙从施琅议。 台湾归清版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台湾(今台南)、凤山(今高雄)、诸罗(今嘉义)县。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7 康熙26年 清庭许台民得应福建省城福州乡试,台湾正式开科考试。 1696 康熙35年 施琅逝世,清廷颁布的禁止渡台令渐渐放松,惠、潮二州(属今广东省)客籍人士纷纷入垦台湾。七月,台湾县民吴球谋乱。众未集,台湾道高拱干、总兵王国兴设计擒之;不一月,平。 1704 康熙43年 台湾府城内建崇文书院。 1706 康熙45年 创建诸罗县儒学(相当于今官立学校)。 1714 康熙53年 清廷遣耶稣会教士冯秉正测量台湾地图。 1722 康熙61年 黄叔璥任巡台御史,任内他曾历巡北路,著了一部脍炙人口的《台海使槎录》。 ——根据中国台湾网相关资料及阎崇年《康熙大帝》相关论述改编 请回答:(1)根据材料,简要回答清朝统一台湾前对台湾的政策。(2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要统一及能统一台湾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指出李光地和施琅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4)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对台湾进行有效管辖的措施。(7分) (5)请评价康熙处理台湾事务的作为。(3分) 42、(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 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业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材料四 甘地认为:“使印度贫困的,那是机器。”“机器……代表一种大罪恶。”“印度的仇敌……是西方的物质文明!”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五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从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请回答: (1)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2分) (2) 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4分)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早六年革命”指哪次革命?(1分)在这“十三年”中孙中山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活动?(3分)材料三所说的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2分) (4)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4分)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与甘地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的侧重点有何不同?(2分) (6)一历史兴趣小组想对孙中山与甘地作一个专题研究,请帮他们列出一个适当的专题名。(2分) 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二、非选择题(41为20分、42为20分、) 41、(1)征抚并用,以抚为主。(2分) (2)郑经参与三藩之乱;(1分)平定三藩之乱;(1分)郑经死后,郑氏集团内乱;(1分)敢于用人(施琅)。(1分) (3)李光地认为应该抛弃;(2分)施琅认为中央应该实施有效管辖,巩固边疆。(2分) (4)设台湾府;(1分)派军队驻守;(1分)开科取士;(1分)设立官学,教授儒学;(1分)测量台湾地图;(1分)派巡台御史,加强监察;(1分)允许内地人士开发台湾。(1分) (5)捍卫和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1分)促进了台湾的开发;(1分)禁止渡台令不利于台湾经济的发展和两地的交流。(1分) 42、(1)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2分) (2)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2分) 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2分) (3)辛亥革命(1分) 重大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至少写出3个,3分) 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2分) (4)主要内容:反对资本主义及其“物质文明”,崇尚印度文明。(2分)他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中心的手工业和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2分) (5)侧重点:孙中山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共和;(1分)甘地推翻英国殖民统治(1分) (6)专题名:亚洲觉醒的先驱(亚洲的“国父”)等。(2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