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据上海警察局档案资料显示,1919年5月,上海许多学生家长都收到了一份由上海华童公学校长发出的通知(见下框)。引发通知中所说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通知 亲爱的先生: 5月26日,星期一。昨天早晨九时,你的儿子无故缺席,但目前仍然缺席。我请你通知我,到底是你儿子自行缺席,抑或是你希望他继续荒废学业。 校长:L•H•泰纳(Turner) A. 民族工业发展需要劳动力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C. 淞沪会战,逃避战火 D. 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 20.美国19世纪末知名社会活动及和经济学家亨利•乔治主张土地国有,征收地价税归公共所有,废除其他一切税收,使社会财富趋于平均,从而达到他称之为“大协作”的理想社会。他的这些主张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流派的一种,即“单税社会主义”。参照此学说而诞生的是孙中山的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三大政策 21.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民革中央和部分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出的“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的提案,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共鸣。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追寻孙中山路线的新党也正在为纪念这个重要日子而精心准备。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可能为两岸主流学者所共同接受的是 A.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辛亥革命废除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C.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 D.辛亥革命的结局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2.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能分别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23.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的著作是 24.山东广饶大王镇刘集村保存有我国一本最早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由陈望道在1922年翻译出版。有人评价该书在中国的出版“从此,这个徘徊于欧洲大地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这一“幽灵” 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①三民主义 ②毛泽东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5.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26.历史学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写道:“1977年后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A.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D.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 27.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两大文艺因子,下列各项中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搭配结构不符的是 A.古代中国《离骚》――《诗经》 B.世界近现代《自由引导人民》——《向日葵》 C.世界近现代《蓝色多瑙河》——《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世界近现代《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 28.下列著作在1986年均被法国的《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关于这四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诗歌 剧本 散文 小说 B.彼特拉克 曹雪芹 达尔文 海明威 C.倡导人文主义 反对封建礼教 阐述自然选择 体现现代主义 D.抨击世俗王权 叙述爱情悲剧 挑战教会神学 歌颂民主自由 29.严复(1854-1921)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曾留学海外。假如他在30岁有机会周游世界各地,他有可能:①到德国欣赏《命运交响曲》②到法国参观印象派画家的展览会 ③在美国欣赏电影《摩登时代》④在北京观看谭鑫培表演京剧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0.从不同美术流派的表现手法角度看,画作《阿维尼翁的少女》(如右图)的表现手法最接近于名画 A.《自由引导人民》 B.《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第二卷(本卷为综合题,共40分) 二、综合题(31题25分,32题15分,共40分) 31.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天道”,泛指宇宙、天地、自然的起源和法则,而“人道”则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道理。……。《周易》有这样的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关于季节、时令变化的学问,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适时地进行农耕活动;“人文”则是人类“文明”的另一种表述,主要指社会制度和人们自身的素养。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和“人道”相互关系的探讨和论述,就是对于“天文”和“人文”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张岂之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