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王安石变法中“理财”措施所要直接解决的矛盾是 A、农民与地主经济之间的矛盾 B、官僚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C、农民与封建国家之间的矛盾 D、封建国家与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 29、近代一些知识分子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思想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革命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民主革命一再受挫 C、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先进知识分子的研究和选择 30、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敌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 A、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 B、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 C、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 D、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 1.非选择题:共三题,共40分 31题(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船,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 材料五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 (2)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 (3)在材料三这种思想指导下掀起了怎样的运动?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 (4)材料四中梁启超属于什么派别的代表人物?材料四与材料二、三的观点最主要的区别 是什么?(3) (5)根据材料五,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那里?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精神?(4) (6)从材料一到五,归纳中国向外国学习的趋势(2) 32题(14分) 材料一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 ---------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二 一切不平等条约……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泽东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中共16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 (1)根据材料一、二说说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区别?其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 B.材料三中的“本本”指什么?“反对本本主义”是针对当时党内什么倾向说的?(2) C.材料四中的理论分别在党的哪次会议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其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6) 33题(11分)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下 第一节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源于哪家派别的思想?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 第二节结合所学,王安石为实现材料二中的目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 (3)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请结合教材分别分析他们成败的主要原因(5) 2010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答案 B、单项选择题(30题,共60分) 1------- 5 BDCBC 6----10 CBCDC 11-----15 CCAAC 16----20 CBDAC 21----25 ACCCA 26----30 BCDBB C、非选择题 31题 (15分) (1)变化:由鄙夷到师夷。原因:鸦片战争的影响;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西方联系扩大。 (2)洋务运动;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资产阶级维新派;区别:材料四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二、三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4)“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开放的、富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的时代精神。 (5)趋势: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