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他们批判儒学主要是为了摆脱理学僵化模式,并不是否定儒学。同时,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不可能建立完整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答案:C 9.(2010•粤西北九校一模)温家宝总理曾公开一封私人信件(见右图),高度评价明清时期黄宗羲(1610~1695)的学术思想 “我喜读黄宗羲的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温家宝总理称赞黄宗羲思想具有民主性,其原因之一是黄宗羲 ( ) A.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B.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C.批判程朱理学,提倡个性自由和男女平等 D.批判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民主的含义。民主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民主与专制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历史概念。因此,A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A 10.无数儒家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一 组是 (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 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 D.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甲是王阳明、乙是黄宗羲 、丙 是董仲舒、丁是顾炎武,选D 。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2:“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 材料3: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2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材料3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王阳明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何主要 相同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把材料信息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回答。第(2)问利用材料并联系教材中关于王阳明的内容回答。第(3)问应主要从内容及实质两方面分析。 答案:(1)格物致知。 “穷理”。 (2)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唯心主义观点。其特点是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都承认“理”的存在,实质都是用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12.(2010•泰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人物言论概括其主要思想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圣训请回答: (1)完成上述表格。 (2)据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4)上述认识对我国经济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归纳、理解能力。第(1)问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即可。第(2)问注意三人言论的核心。第(3)问应考虑商品经济发展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第(4)问“私欲”、商品经济使人们对工商业有更高的评价。 答案:(1)李贽:指出孔子不是天生的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顾炎武:形成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到实践中寻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都肯定人的私欲。 (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私有财产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4)肯定人的私欲,使人们对能够使人迅速发财致富的工商业有了更加积极的认识,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