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材料三中,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有何偏差?(2分) (4)材料四作者肯定商鞅变法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所废除的 “旧的政治、经济制度”。(4分) 3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司马光)批评青苗法的执行,……令“贫富相兼,共为保甲”,贫者得钱后无力偿还,“吏督之急”则逃散四方,“富者不去则独偿数家所负”。……推行青苗法的提单官以多贷为有功,不问民之贫富,强行“抑配”,各级官吏则假新法之名而徇私舞弊,与民争利,搞得“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李存山《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 材料二 中国传统士大夫对聚敛之臣素所轻视,至于政府经商(均输、市易)、放利(青苗),更认为不成体统。……一般地主奸商,因奸利被夺,亦推波助澜,更增反对的声浪。……当时所有的名臣……或被告排斥,或自动求去。他(指王安石)全力提拔的吕惠卿却是暗中伤他、只求得保一已权位的奸人。 ——李定一《中华史纲》 材料三 (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夫笼天下之货而司以官吏,……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然其果可行与否,犹未敢断言也。……现今之经济社会,惟有听其供求相调剂,而自至于平。所谓自由竞争者,实其不可动之原则也。……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青苗法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2分)据材料一、二指出,青苗法为什么会招致社会议论和反对。(3分) (2)据材料一、二,你认为确保社会改革措施顺利贯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分) (3)据材料三,梁启超认为青苗法有什么缺陷?(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这些言论的主要目的。(2分) 34.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7年1月,沙皇亲自主持召开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围绕解放农奴时带不带土地的问题,土地贫瘠的非黑土地区的地主们主张带土地解放农奴,由农奴交付巨款赎买……。而黑土地带的地主则希望解放农奴时不带土地,或只许赎取少量土地,地主可以掌握更多的肥沃土地,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广大农民不但要求解放,而且要求无偿分到土地,革命民主主义者支持他们的要求。……秘密委员会工作几年仍无结果,而农民暴动越来越多。1861 年初,亚历山大二世要求加速制定改革法令。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共包括一系列文件,……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农奴的人身解放。从法令颁布时起,农民获得自由处理个人和家庭事务的人身自由权。此后,地主不得再把农民当作牲畜和器物任意买卖和交换。但地主对农民的经济以外的强制并未完全消灭,…… 二、关于份地和农民因使用份地而须负担的义务。农民在获得人身解放时得到一块份地,同时负担一定的义务。……地主利用这些规定,割去农民份地中最肥沃、收益最大的部分。……授予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取份地的契约以前,必须对地主尽一定的义务。 三、关于赎取份地手续。……在赎地时,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20-25﹪,其余75-80﹪由政府从国库拨款垫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四十九年内每年以“赎地费”形式偿还。……赎金大大高出了当时的实际地价…… 四、关于改革后农民的管理组织。为了管理改革以后的农民,政府利用旧的村社组织。 ——周一良 吴 于廑《世界通史•近代部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贵族地主在改革问题上发生的分歧及实质。说明促使亚历山大二世“加速制定改革法令”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后俄国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列宁说这 改革“实际上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结合材料对此观点加以论证。(6分) 35.(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早期)商业还继续处于依附的地位,从经济上来看,它是依赖于政府的。政府鼓励商业着眼于使日本拥有有效的近代基础,以抵制外国的压迫(另一只眼睛还盯着未来的征服事业),同时也给骚乱的农民提供一种职业。 ——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材料二】 日本新领导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两方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早期日本发展工商业的目的和特点。(6分)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非凡的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4分)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答案(2011.4) 1-10 ABBDC CAACA 11-20 BDCCD ABDAC 21-30 CBDAC BBBAB 31.(12分)(1)指导思想:公平、中庸。(2分) 措施:财产等级制度。(2分) (2)实质:公民享有的权利由财产的多寡决定。(2分) 目的:缓和贵族、平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奴隶主统治。(2分) (3)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门第,打破贵族专权局面;为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使下层平民获得一定的公民权利;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了道路。(每点1分,共4分) 32.(1) 视角:个人品行。局限:以主观情感评价变法,忽视对变法实际效果的考察。(3分) (2) 视角:实际效果。理由:维护旧的社会制度、统治秩序,否定了封建制度建立和国家统一的进步潮流。(3分) (3) 颂扬秦孝公,贬低商鞅。(2分) (4) 依据:顺应时代潮流。制度:井田制、分封制、世卿世禄制。(4分) 33.(1)作用:增加政府财政收入。(2分) 原因: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富户为贫者担保,损害地主的利益;各级官吏强行摊派,徇私舞弊,增加农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认识不一;王安石用人不当。(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 (2)主要因素:改革要兼顾各方利益;执政者要廉洁奉公、团结一心;用人要德才兼备;落实措施要到位。(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得1分,共3分) (3)缺陷:国家把持借贷,与民争利。(2分) 目的: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宣传维新变法。(2分) 34.(1)分歧:农奴解放与份地赎买问题。(2分) 实质:维护自身利益。(2分) 原因:社会矛盾尖锐,农奴制危机。(2分) (2)获得人身自由,可以得到一块份地。(2分)地主对农民仍有一些限制,地主趁机割去农民最好的土地,农民必须负担规定义务,农民必须支付高额赎金,利用旧的村社组织对农民进行管理。(4分,任答四点4分) 35.(12分) (1)目的:建立现代经济基础;摆脱民族危机;伺机对外侵略;稳定社会秩序(4分)。特点:政府扶持(2分)。 (2)观点:为增强民族力量,有选择地学习西方。(2分) 内容:确立君主立宪政体;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