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河南信阳高中2010—2011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河南信阳高中2010—2011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1.梭伦改革中的第一项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这项措施对于雅典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形成所起的积极作用包括①有利于限制贵族的土地兼并 ②大量的债务奴隶获得解放③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没有实质的缓和 ④有利于民主政治必备的公民群体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对梭伦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B.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
    C.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D.清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势力,结束了贵族的专制统治
    3.梭伦改革①为雅典城邦的振兴和富强开辟了道路 ②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③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 ④ 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对雅典民主政治历史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①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②民主氛围的创造,成为雅典精神文化领域辉煌成就的重要保障③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④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①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 ②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6.《史记•商君列传》中这样描写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情况:“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现象的出现对秦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行土地的私有化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总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7.商鞅变法采取“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这一措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有①使统治集团的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②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 ③削弱了宗室贵族的旧势力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这次变法实现了秦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这一观点最主要的依据是变法措施中的哪一条?
    A.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9.对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结束分裂,走向统一 ②一些措施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 ③使郡县制度在中国各地普遍推行④一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
    10.孝文帝统治时期采取的推动北魏封建化的措施主要有①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②将都城由平城迁至咸阳 ③通婚姻、改籍贯、定门第等级④尊崇法家思想、崇尚改革风尚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通过孝文帝改革,鲜卑族社会迅速向封建化发展,这主要体现在①“北语断绝,皆习正音,典章国制一如南朝(这里的南朝指于北魏并存的南方政权)②迁居洛阳的鲜卑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③鲜卑的贵族广置良田,成为中原地主④解散原来部落,实行编户,督促农民纳税服役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 ①为国家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缓和了北方的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4.均田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重要土地制度,创始于北魏。这项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包括 ① 改善了农民处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② 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 ③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 ④ 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
    15.北宋中叶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两次改革均以失败告终。下列造成这两次改革失败的因素中,你认为最主要的是
    A.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B.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时间,引起人民的反对
    C.政令不达,许多地方官阳奉阴违,不执行新法
    D.整顿吏治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加激化
    16.过度削弱地方权力,会限制地方行政职能的发挥,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这一结论对下列哪次事件的分析最为合适?
    A.阿里采取的中央集权的措施 B.秦国废除分封、推行郡县的政策
    C.北魏孝文帝推行的行政改革 D.北宋初期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
    17.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严重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北宋时期“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十分严重
    B.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影响和内外政策举措的失当
    C.度支不严,贪污盛行,财政管理紊乱
    D.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中原,导致北宋边事不断
    18.从社会发展和进步、顺应历史潮流的角度看,以下改革事件最符合这一标准的一组是
    A.商鞅变法与庆历新政 B.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
    C.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 D.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
    19.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20.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14-16世纪欧洲出现的两大运动,两大运动的共同点是 ①都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②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的产物③都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④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关于欧洲宗教改革的叙述,正确的是①12世纪以后出现的宗教异端思想,成为宗教改革的先声,表明宗教改革势在必行②德意志受罗马天主教会的剥削最重,因此,德意志成为宗教改革的开端③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主张传播到欧洲的许多地区,日内瓦因此被称为“新教的罗马”④英国的威克里夫、捷克的胡司都是各国宗教改革中涌现出来的代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