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乃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务本”是什么意思?“王制”又指什么? (2)从上述材料中,引用一句原文,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 高考链接 13.(1999年全国)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地使用铁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14.(2004年广东)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D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胜。 2.A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内容的理解能力。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人们按照爵位的高低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婢。据此分析应排除③④。 3.C A、B、D三项叙述正确,符合提干“不正确”之意的是C项,因为秦国早在春秋时就设县。 4.D “燔诗书而明法令”主要目的是为依法治国制造思想舆论和环境。主要是为适应中央集权政治而建立的。因此实质是进行思想文化上的专制。 5.B A、B、C、D四项都是其目的之一,但符合题干“主要目的”之意的是因为小家庭政策的推行,增加了秦国政府的户赋收入。故选B项。 6.D 根据铜镜的图案内容,可以说明当时秦人形成了尚武精神。 强化提高 7.C 商鞅认为诗书礼乐代表的是儒家学说,而他提倡的是法家学说。在思想文化领域加强控制,实质都是实行文化专制。 8.B 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最明显,最直接的方面去分析,应是B项“奖励军功”,原来为世卿世禄制,变法后按军功授爵,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就得不到爵位。 9.A 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意义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词是“影响最深远”。据所学知识,A项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10.B 选项②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措施,进而可排除含有②的A、C、D三项。 课外延伸 11.【解析】本题以商鞅变法的材料为依托设置三个问题。主要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懂材料,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及题后的设问综合作答。注意:答案组织要语句流畅,言简意赅。 【答案】(1)法家思想。秦孝公的支持,商鞅赏罚分明,公正无私。(2)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增强;旧制度被废除,社会各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12.【解析】再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联系相关史实分析说明问题。第(1)问较为简单,不仅要知道所谓的本和末的含义,还要理解商鞅为什么会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第(2)问要结合商鞅变法的目的加以考虑。 【答案】(1)“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指以井田制、分封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度。 (2)“倾临国而雄诸侯”。 高考链接 13.A 本题旨在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比较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它通过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社会生产力,是秦国实力增强的重要原因,B、C、D三项是当时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 14.【解析】本题注意准确再现史实说明和分析历史问题。要做好本题除了记住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外,还应该理解每项措施有什么具体影响,不要凭空想象,要结合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加以理解。 【答案】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吏治理。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