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高二历史(文科)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的密封装订线内,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的信息填涂准确。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直接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原题目处无效。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历史学家黄仁宇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一书中曾提到:“中国的封建制度只有古代商周间的一段”,这里的“封建制度”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度 2. 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 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B. 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 C. 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国的大宗 D. 周天子为一族,鲁伯 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 3.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与下列哪些制度有继承关系 ① 禅让制 ② 王位世袭制 ③ 分封制 ④ 宗法制 A.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4.柳宗 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材料中的“秦”之“制”是指 A.中央集权制 B.世卿世禄制 C.分封制 D.文化专制 5.“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的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6.《元史》记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且一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较高来划分行政区的做法,采取“犬牙交错”原则, 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元代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以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B. 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集权 C.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以利于管理 D. 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7.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度 8. 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实学习,你认为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9.商鞅变法措施中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 奖励耕战制度 C.重农抑商 D. 建立县制 10.下列的推理属于哪种情况 大前提: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 小前提:雅典民主是希腊文明的代表 结论:雅典民主是迄今为止最完善的民主 A.大前提正确,小前提、结论错误 B.大前提、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C.大前提错误,小前提、结论正确 D.大前提、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 11.恩格斯说:“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那里,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人、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指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 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必定是发了疯。”这反映出那时的公民社会是 A.平等社会 B.民主社会 C.等级社会 D.专制社会 12.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 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 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 13.英国议会先后通过《权利请愿书》与《大抗议书》,其核心要求是 A.拒绝抗税 B.保护人权 C.限制王权 D.议会定期召开 14.美国《独立宣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鲜明体现了 ①天赋人权学说 ②人民主权思想 ③三权分立学说④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15.1988年,法国一家民意调查机构与《费加罗杂志》联合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当被问及什么是法国革命的最好象征时,法国人把《人权宣言》放在首位。这主要是因为它 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家的政治主张 B.否定封建专制特权制度 C.首次确定了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D.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6.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由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达503起,其中630余人次的涉案者为英国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社会治安状况混乱 B. 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 C.英国人法律意识淡薄 D. 领事裁判权任其为所欲为 17.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18.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19.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外国人不称职的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之后 A.《南京 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0.孙中山曾说:“在国家之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好道德还是要保存。”下列对文中“忠”含义较准确的理解是 A.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 B. 要保持忠君爱国思想 C.强调国家民族意识 D. 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