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 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李鸿章在给友人的信中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数万之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出怎么样的主张? (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3)材料三对比材料一,李鸿章思想有无变化?对李鸿章的行动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18、(1)李鸿章提出学习西方重在学“器”、学技,郑观应提出学习西方,重在学习制度。(2)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进行了批评,郑观应的“此其体也”就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有道理。因为当时先进发达的国家都是运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中国必须追赶世界潮流。(3)没有变化。开始举办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但是 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海国图志》 材料二 ……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三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材料四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夫非犹是人类也欤! ──梁启超《变法通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何在? (2)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郑观应的说法对吗?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4)材料四与材料一、二的观点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19、(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在于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2)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掀起了洋务运动。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3)不对。郑观应的思想虽然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封建势力还很强大,更没有付诸行动。 (4)材料四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而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没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