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概念截然不同,现代的“法治”是根据依照人民意志和国家意志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及其他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保证国家各项工作正常进行,不因领导人的更换而改变;而韩非的“法治”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其性质是专制主义。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而韩非的“法治”显然不是为人民,完全是为了君主一人的利益。现代“法治”是否定任何特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则是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总之,韩非提倡的“法治”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其中并不含有现代“法治”的积极因素。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地主阶级进行变法,封建制度确立 B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地主斗争激烈 C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思想冲撞激烈 D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D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的局面的改变④科技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D 3.墨子的思想主张有①“仁政”②“兼爱”“非攻”③选贤任能④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B 4.韩非子的主张是①历史是向前发展的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③实行法治④减轻赋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在治理人民的方法上,下面两位思想家主张、观点相反的是 A老子和韩非子 B孟子和韩非子 C老子和孔子 D墨子和庄子A 6.法律问题是诸子百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下面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B “德刑并用,以德去刑” C “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D “以天为法”、“循法而行” 7.战国最为显赫一时的墨家,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的主张得到人民拥护 B墨子主张选贤与能,深得天下支持 C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的壮大 D要求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C 8.韩非子的“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A.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B.用法律来确立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C.以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将法律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B 9.墨子、商鞅、韩非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C 10.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C法家思想倍受统治者推崇 D阴阳家最受欢迎C 二.材料解析题 11.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白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引自《论语》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予而政,焉用杀?予欲善而民善矣。 ——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一一引自《韩非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对此你有何认识? 11.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或适应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道德规范)。(2)维护奴隶制度。(3)相同:都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同:孔子重“德”,反对苛刻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刑,强调用重刑镇压人民反抗。认识:无论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镇压人民反抗的工具,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 三.问答题 12. 战国时期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有何区别?各自的着眼点是什么?当时各国为什么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纷纷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 1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以法为本”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孟子思想着眼于他的民本思想,即“民贵君轻”思想,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忽视。而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统治方法。应根据时代的需要推行“法治”,实现富国强兵。 战国时期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步建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大国长期争霸,实力与强有力的政权决定国家的存亡。孟子的主张虽然有利于统治,但难以解决社会变革、国家统一的问题。而法家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要求。所以都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富国强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