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典型例题】
    例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首先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旧的奴隶主阶级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正在确立中,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剧烈分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如墨家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法国则代表了新兴地主的利益;道家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言者。所以诸子百家的观点,即不完全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也不完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它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答案】B
    例2.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说明孟子“仁政”学说的社会根源,分析其积极意义。谈谈你对孟子的“仁政”学说与当前的“以德治国”方略的认识。
    【解析】本题分两层,第一问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结合当时经济政治状况,分析其政治学说产生的原因及其积极意义。第二问则结合现实体现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要注意要有自己的见解。
    【答案】(1)社会根源: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使社会生产飞跃发展,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张民贵君轻。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观点,发展成“仁政”学说。(2)积极意义: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利益,是一种民主性的精华。(3)认识:孟子的“仁政”学说,无疑打着封建社会的烙印,但其中包含合理的成分。当前的“以德治国”是对孟子“仁政”学说的批判继承,是和“以法治国”相辅相承的,只有两者并举,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的稳定。
    【基础练习】
    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社会根源是
    A 生产力的发展  B 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
    C 诸侯国的支持  D 中国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B
    2.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A仁政学说 B人性本善说
    C“兼爱”“尚贤”说 D以法治国说A
    3.在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上有着截然不同观点的两个思想家是
    A老子与孔子 B孔子与孟子
    C孟子与荀子 D荀子与韩非子C
    4.孟子认为国家有三件宝物,不包括下列哪一项所述
    A土地 B人民 C君主 D政事C
    5.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B
    6.关于墨子思想主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墨子把“兼爱”也称为“仁”,它与孔子的“仁”的区别在于有无等级差别
    B墨子主张“尚贤”,要求统治者任用有才之人,最高统治者的职位则是不可转让的
    C认为“上天”和“鬼神”都是存在的,“兼爱”是上帝的意志
    D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B
    7. 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了
    A 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 B 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废除奴隶主特权
    C 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 D 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D
    8.《墨子》一书中心:“贤者举而正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是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以谓进贤者。”可见,墨子主张的本质意图在于
    A倡导建立地主阶级的政治和道德规范 B主张否定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体系
    C按照小生产者的愿意建立理想的国家 D为了恢复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C
    9.与韩非子的政治主张不相符合的是
    A应当根据现实的需要进行改革 B应以古代圣贤的言行为准则
    C国家大权集于君主一人之手 D要用严厉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B
    二.材料解析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
    材料二:“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孟子》
    材料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悉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道德经》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韩非子》
    回答:
    (1)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
    (2)简评材料2、材料4的观点。
    (3)上述材料体现的观点,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
    10.(1)材料1主张兼爱,兼爱则天下无争。材料2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材料3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材料4认为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而进行改革,不应教条地遵循前代的传统。
    (2)材料2的观点是为统治阶级辩护,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材料4的观点反对墨守成规,主张改革,是进步的观点,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3)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重大变革。
    三.问答题
    11.韩非子的理论为何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有人认为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含有现代社会的“法治”的积极因素,你的看法如何?
    11.法家代表韩非子的变法思想主张具有务实和进取精神,推动了当时各国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备受推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