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近代有人曾说:“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但后来却又说:“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进行。”导致这种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 B.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 五四运动的爆发 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7. 下列哪一思想内涵与“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相一致() A. 维新思想 B. 三民主义思想 C. 新文化运动 D. 三个代表 28. 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 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B. 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 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D. 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29. “随着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文化领域也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这从本质上说明了 () A. 中国文化有了进步 B. 文化要受社会现实制约 C. 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混乱 D. 中国文化的特点新旧交替 30. 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一致性是() A. 坚持反封建B. 消除清朝残余势力 C. 反对尊孔复古D. 开展文学革命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 31.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主义者就封建专制问题提出了许多思想主张。 请回答: (1)他们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2)上述基本观点有何不同? (3)产生上述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难,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已能驾驭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工,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现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了什么认识?其依据何在? (2)材料二中康有为从日本的发展中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 (3)李鸿章和康有为为什么会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出不同的认识? (4)李鸿章、康有为的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成功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第五单元测评 27. C解析: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张。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就是倡导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而当今社会也大力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故选C。 28. C 解析:戊戌变法的原因并不是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因此选C。 29. B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文化发展受社会现实影响,故B项正确。 30.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比较能力,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一样,都是反封建的民主运动。 31. (1)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民主主义者以民主反对专制,主张把中国建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2)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未涉及制度;启蒙思想家提出用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民主主义者主张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 (3)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大量传播。 32. (1)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依据: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实现了独立富强。 (2)由皇帝主持自上而下地变法。目的: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3)经济发展状况不同;阶级立场不同;社会主要矛盾不同。 (4)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