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老子的“道”是指什么? 10.老子将“道”抽象化,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在天之前已有“道”,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它无形无迹,玄秘莫测,是无意志、无为的自然本体。 【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 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最能体现他赋予“爱人”以教育涵义的主张是 A 因材施教 B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有教无类 D 诲人不倦C 2.孔子的学生冉求胆小怕事,遇事退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而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之后再去做。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学理念?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 D择优而教B 3. 下列表述能够反映孔子思想核心的是 A “克己复礼”,“贵贱有序”B 以爱人之心调解和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C “民贵君轻”,“政在得民”D 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B 4.“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这种观点属于 A孔子的“仁”学思想 B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 C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D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D] 5.“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平之相盈也。”以上论述属于下列哪一派观点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C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面的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具体说来,在天道观上,儒家承继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与“人德”相配合的思路,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 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甚至声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实际上是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在历史观方面,它标榜“信而好古”,每每试图恢复“周公之礼”,将捍卫三代典章文物当做自己的神圣使命,同时亦不排斥对不符合时代潮流的礼俗政令加以适当的变通修改。在社会伦理观方面,它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在修身治国方面,它设计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家的方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 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思考:儒家学派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7.儒家学派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是因为:它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1)在天道观上,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2)在历史观上,以变通来适合形势的发展;(3)在社会伦理观上,能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4)在修身治国方面,又为巩固政教体制提供了切实可循的途径。因此儒学以他的灵活多变性,人性化和实用性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