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 1985年,国家开始推行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实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1995年,党和政府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要求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新阶段。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3分) (2)你认为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为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完成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提供了哪些深刻的启示和有益的经验?(4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和以后中国发展高科技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及其不同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达标测评卷二十二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7. D 【解析】地动仪主要是获知已经发生的地震而不是预测地震;原子弹是核武器,不是和平利用;文革对科技的发展主要起到了阻碍作用。 8. A 【解析】“神舟”号飞船第一次试验成功是在1999年。2003年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9. D 【解析】“载人航天”重大成果是2003年以来取得的。 10. A 【解析】关键词“根本原因”,B、C、D都是“左”倾错误的具体表现。 11. C 【解析】“希望工程”不是属于政府行为,而是社会力量办学。 12. A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内涵。 13. C 【解析】双百方针作为政府的方针政策,体现了政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 14. C 【解析】从表彰人员名单中可以看到,归国学者占据比例较大。故C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15. D 【解析】 “百家”是泛指众多的学术流派,不是指具体有一百多家。 16. D 【解析】“双百”方针为毛泽东所提出的。 17. C 【解析】“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双百”方针于1956年;“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三个面向”方针于1983年;再结合题干可以知道考查的是教育战略。 18. B 【解析】课堂教育是必须的,要和实践教育相结合,长短互补,相互促进。 19. A 【解析】B项,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提倡民主和科学、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D项近代教育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不再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远程教育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的途径。 20. B 【解析】①④在文革前就存在。 21. 【答案】(1)目的:培养儒家人才,传播儒家思想;提高儒家政治地位,贯彻儒家政治理念。(实行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仁政,限制君权)(4分)影响:通过思想上的统一,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分) (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2分)有利于中国妇女的解放和社会风气的改进。(2分)培养的各方面人才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等。(2分) (3)相同: 读经。(2分)新特点: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或政治制度。重视农、工、商等经济类科目的教学。(4分) (4)目的:通过反对封建统治思想,达到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推行民主共和理念,巩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的。(2分)同意。经学中有大量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通过读经可以达到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3分)或,不同意。经学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经学的研读不利于国家的进步和现代化建设。(3分) 22. 【答案】(1)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载人航天飞行成功;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3分) (2)①发展是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②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④弘扬求真务实精神。(4分) (3)(8分) 侧重点原因 80年代前高新科技成果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加强国防现代化,巩固国防。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企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80年代后我国进行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推行科技成果商品化,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指导,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也有了重大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