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马克思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是在( ) A.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期间 B.法国巴黎主编《德法年鉴》期间 C.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 D.伦敦定居期间 解析:选B。在波恩和柏林大学学习期间,马克思主要被黑格尔的哲学所吸引,在1841年获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的论文中就成功地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对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在巴黎主编《德法年鉴》期间,发表一些文章,这时期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转变。 2.(2011年浙江杭州高三月考)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是着眼于它( ) A.指出了人类历史运动的必然前景 B.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 C.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使社会主义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 解析:选C。本题属于论证式选择题,实质考查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影响,解答时应注意结合必修1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思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从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D项主要是针对空想社会主义而言。 3.恩格斯曾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二人已深入到运动中去。”恩格斯的意思是( ) A.要用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 B.要创立理论发展空想社会主义 C.不想创立科学理论 D.只是创立科学理论 解析:选A。恩格斯强调了他与马克思不仅仅只搞理论研究,而且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用以指导实践,用理论武装无产阶级。 4.(2011年绍兴模拟)1895年,恩格斯在《1848~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一文中说:“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段话反映了恩格斯( ) A.坚定不移的品格 B.与时俱进的精神 C.革命理想的动摇 D.和衷谦逊的品格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材料表明以往的斗争方法已经在今天过时,以往的看法已不符合当前现实,这表明了恩格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 5.“布尔什维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这里的“新型”是指( )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暴力革命为手段 C.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D.以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解析:选C。西欧大多数社会民主党迷恋议会斗争,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 6.(2011年泉州高二检测)1917年,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已经开始!因为就在这一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十月革命,建立了( ) A.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C.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D.国际工人协会 解析:选A。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选A。 7. 1926年,毛泽东创办了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见右图),其主要目的是( ) A.为中共的创立奠定基础 B.适应国民革命发展的需要 C.为农村根据地培养骨干 D.促进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 解析:选B。1926年,我国正处在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时期,故B项符合题意;中共的创立是在1921年,农村根据地和土地革命的出现均在大革命失败后,故排除A、C、D三项。 8.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解析:选D。本题属于情景材料式选择题,实质考查毛泽东对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答的关键是准确提取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私人所有制的小农经济到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社,再到追求“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反映的是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9.“文革”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劫难”时期,但在1975年曾经出现过短暂的回升,其主要原因是( ) A.周恩来总理批判极“左”思潮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确定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邓小平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 解析:选D。本题考查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周恩来总理批判极“左”思潮是1973年经济复苏的原因之一,B和C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10.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持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者本质上的相同之处是( ) A.先从农村着手 B.从中国国情出发 C.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D.根本目的和奋斗目标一致 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再现相关史实揭示其历史现象和本质的能力。要明确题干表明的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即立足于中国国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