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英伦配”一曲《本草纲目》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新一轮深层次的思考。《本草纲目》最大的价值在于( ) A.是研究传统药物学的瑰宝 B.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医学著作 C.代表了中国医学最高水平 D.集中体现了民间医学的精华 解析:选A。《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中国医药宝库中的集大成之作,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本草纲目》的内容和地位不符。 2.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要是指( )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材料中讲的“种色夺目”“宝藏悉陈”可以看出是写《本草纲目》的内容丰富、全面。 3.观察右图,根据图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照片应拍摄于19世纪70年代 B.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C.幼童留学主要是学习政治文明 D.幼童留学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解析:选C。本题属于图文结合式选择题,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为推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招收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A、B、D三项符合史实;洋务运动旨在“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反对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故C项符合题意。 4.1911年,中国各省掀起了规模浩大的保路运动,其目的是( ) A.反对帝国主义觊觎中国路权 B.反对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C.要求废除《湖广铁路借款合同》 D.要求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铁路权利 解析:选D。京张铁路的修建成功,大大鼓舞了中国人的志气,在清政府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部分地区自筹股银修筑铁路。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后,又与外国银行团签订了借款合同,实际上是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这不仅损害了股东的利益,也损害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5.1948年,李四光发表的《新华夏海的起源》( ) A.正式提出了地质力学概念 B.标志着地质力学的正式确立 C.创立了虫筳科化石的鉴定标准 D.确定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 解析:选B。本题属于不完整表述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准确认识,解答的关键是明确李四光的主要贡献及其区别。李四光的《新华夏海的起源》使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李四光也成为公认的地质力学奠基人,故B项符合题意;A项与《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相关,C、D两项分别是李四光在古生物学和冰川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6.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我国开始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勘探,相继找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油田,震惊世界。这是在( ) A.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中期 C.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前期至60年代末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时间的识记情况。这些油田的发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 7.1919年,一位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在日全食时,通过天文观测验证了引力场使光线发生偏转的预见。这一结果为下列哪一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 A.太阳中心说 B.万有引力定律 C.进化论 D.广义相对论 解析:选D。爱因斯坦提出在引力中传播的光线要发生弯曲,并建议在发生日全食时,通过天文观测验证这个预见。答案选D。 8.第一次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正确的最成功的范例是( ) A.海王星的发现 B.冥王星的发现 C.木星的发现 D.火星的发现 解析:选A。考查对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意义的理解,它成了天文学的基础定律,海王星的发现第一次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9.(2011年淄博模拟)电影《神话》是国内首部“穿越”题材影视作品,让历史人物蒙毅大将军和公主穿越古今。目前,人类实现“穿越时空”梦想的科学依据主要是( ) A.相对论 B.量子论 C.牛顿力学 D.太阳中心论 解析:选A。本题考查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和空间是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变化的。 10.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头打仗了。”这个言论表明爱因斯坦是一位( ) A.反对战争的科学家 B.极端的民族主义者 C.狂热的爱国主义者 D.鼓吹战争的社会活动家 解析:选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因斯坦曾致力于防止核战争,成为一个著名的反战运动活动家,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二、非选择题(第11题16分,第12题16分,第13题18分,共5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一位学者曾这样介绍李时珍的观察方法:他即使走到一棵极寻常的柏树旁边,也要仔细地看看,仔细地摸摸,再静下来想想;然后确定它们的躯干是笔直的,皮是薄的,肌肤是细腻的,花是细碎的,果实是和小铃一样,霜后裂开,中有子如麦粒大的。他掌握了比较详细的材料以后,再进一步研究它的叶、实的治疗功用,就有所凭借了。他的这种“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观察方法,也正说明了治学的一项定理:一个连柏树也不曾了解过的人,谁能保证他会很好地解释桧树和枞树呢? 材料2:1905年,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都冻青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