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10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深圳考察工作时,就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发表讲话,强调政治体制改革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性。中国近代史上首先拉开政治体制改革序幕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新文化运动 29 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④“制定劳工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30 《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 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 31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 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32 马丁•路德反对“赎罪券”,认为“信仰上帝,灵魂便可得救。”其积极意义是 A.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作用 B.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 C.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级的利益 33 一部网络架空小说中曾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从21世纪回到了过去,正在室内与大物理学家牛顿闲谈,天色渐晚,牛顿起身拉亮了身边的台灯……”由此可知 A.小说作者出现了低级错误,他并不了解历史 B.牛顿已经发明了电灯 C.主人公回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电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3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体用之争”,它的焦点是 A.是否要采用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 B.是否要维护清政府 C.是否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D.是否要抵抗列强入侵 35 梁启超说:“我国 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36 一般来说,思想启蒙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性质,主要是因为它 A. 使民主共和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辛亥革命任务 C. 进一步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D.最早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二 材料题(共3小题) 37、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其中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是中外古代改革中成功的典型。 材料一: 材料二: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倍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材料三: 材料四:变法期间,宋神宗曾经召集大臣议论变法的事,枢密使文彦博、王安石等都参加了。他们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文彦博曰:“朝廷施为,务合人心,以静重为先……祖宗以来,法制未必皆不可行,但有废坠不举之处耳。”上(宋神宗)曰:“三代圣王之法亦有弊,国家承平百年,安得不小有更张?”王安石曰:“朝廷但求害民者去之,有何不可?万事颓堕如西晋之风,兹益乱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性质分别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的什么内容?(4分) (3)你认为材料一、四所揭示的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2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因素有哪些?(2分) 38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时期,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2分) (2)古代东西方的先哲孔子和柏拉图对理想社会的标准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和柏拉图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标准。(4分) (3)在18—19世纪的欧洲,一些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构想。请指出二个主要思想流派,(2分)并简要归纳其主要思想主张。(2分) 3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按:日本推翻幕府统治后,伊藤博文上书建议“废藩”。1869年明治政府派代表劝萨摩、长州、土佐、肥前藩主向朝廷申请“奉还版籍”)今诸侯之领地,皆朝敌德川所授,并无天皇之印玺,这是滑稽的。 ——《明治维新的再探讨》 材料2 (1869年3月,四强藩藩主上表申请“奉还版籍”)朝廷一日不可失之大体也。 一日不可假者大权也……臣等所耕乃天下之土,臣等所牧乃天子之民,安得私有乎?今谨收版籍而奉上,愿朝廷善为处理,当与者与之,当夺者夺之。凡列藩封土,更宜下敕令而重定…… ——《简明日本近代史》 材料3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材料4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 材料5 最迫急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作准备,主要以朝廷兵务,开拓朝鲜釜山港。 ——明治元勋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材料6 苟有国则有兵备,有兵备则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1872年征兵告谕 回答:(1)据材料1和材料2,指出“朝廷”与各藩关于“奉还”的真正含义。(2分) (2)材料3的含义是什么?(2分)实质是什么?(2分) (3)材料4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 (4)据材料5、6,明治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 (5)材料6中“征兵告谕”还有什么影响?(2分) (6)中日两国面临相同的背景,改革具有相同的内容,其结果却一成一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 339.【答案】 (1)朝廷的含义是先奉还,再由天皇授予;各藩含义是奉还是假,要求重新授予是真。 (2)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及租佃关系。承认土地私有。交纳地税表明法律意义确认私有。 (3)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4)目的是为了防止和抵御外国入侵,同时为了加强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 (5)实行征兵制,废除武士对军事的垄断,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新军成为对外扩张工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