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二 (王安石)于是上万言书,以为:“尽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道耳。”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三 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文书》第五卷 请同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梭伦是如何去“释放那些已被定罪的负债者”和改革“政治制度”的?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为解决财政危机,王安石在 “治财有道”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与富商争夺利益的措施?(3分,每多答一点扣1分) (3)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经济政策体现的最大特点是什么?(3分) (4)这三次改革都有哪些共同的成效?(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8分)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4分)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哪些要素?(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材料三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6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6分) (4)综合以上材料,俄、中、日三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哪些重要启示?(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