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张: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备课资料1】薄伽丘与《十日谈》 薄伽丘(1313—1375),是佛罗伦萨商人凯利诺的薄伽丘和一个法国女人的私生子。幼年时生母去世,随父亲来到佛罗伦萨。不久,父亲再婚,他在严父和后母的冷酷中度过了童年。他自幼喜爱文学,便开始自学诗学,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 1348年,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怕的瘟疫。每天,甚至每小时,都有大批大批的尸体运到城外。从3月到7月,病死的人达10万以上,昔日美丽繁华的佛罗伦萨城,变得坟场遍地,尸骨满野,惨不忍睹。这件事给当时意大利一位伟大作家薄伽丘以深刻影响。为了记下人类这场灾难,他以这场瘟疫为背景,写下了一部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当时,《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这部小说为什么称为《十日谈》呢? 原来,在佛罗伦萨闹瘟疫期间的一个清晨,7个美丽年轻而富有教养的小姐,在教堂遇到了3个英俊而富有热烈激情的青年男子。7位小姐中的3人是他们的情人,别的几位和他们还有亲戚关系。他们决心带着仆人,离开佛罗伦萨这座正在走向死亡的可怕城市。 他们相约,两天后到郊外的一座小山上的别墅里去躲避瘟疫。那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有翠绿的树木环绕,还有曲折的走廊,精致的壁画、清澈的清泉和悦目的花草,地窖里还藏着香味浓郁的美酒。 这10位年轻人每天不是唱歌弹琴,就是跳舞散步。在暑气遍人的夏季里,他们坐在绿草茵茵的树荫下,大家商定每人每天讲一个优秀动听的故事,以此来愉快地度过一天中最难熬的时光,他们一共讲了10天,10天合计讲了100个故事,这些故事收集成集子就叫《十日谈》。 《十日谈》就是他反封建反教会的有力武器。《十日谈》写完后,薄伽斤受到封建势力的迫害和打击,时常被教会派来的人咒骂和威胁。他有一次愤怒之至,甚至想把所有的著作,包括《十日谈》全部烧毁,幸好他的好朋友――意大利著名的民主诗人彼特拉克苦苦相劝,《十日谈》才得以留存至今。 彼特拉克是薄伽丘一生中最好的知音,1374年彼特拉克去世,薄伽丘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第二年他在孤独和贫困中,悄悄地告别了这个世界。 【备课资料2】但丁与《神曲》 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恩倍斯称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从小喜欢读诗,曾经拜著名学者为师,学过拉丁文和古代文学,他特别崇拜古罗马的一位重要诗人维吉尔,把维吉尔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 但丁少年时曾在一次宴会上见到一位容貌清秀、美丽动人的姑娘贝阿德丽采。但丁非常喜欢她,宴会后常找机会去看望她。随着年龄的增长,但丁把贝阿德丽采当做自己精神上的爱慕对象。这种爱情给但丁以神奇的力量,他为她写下了一系列抒情诗篇。但不幸的是贝阿德丽采却与一位银行家结婚,不久死去。但丁为此悲伤万分,又写了一系列的悼念诗。但丁把为贝阿德丽采写的诗收集在一起,用散文串连起来,说明每首诗的写作动因,取名《新生》。诗中但丁追求纯洁的爱情,把贝阿德丽采看作是上帝派来拯救他灵魂的天使,一个神化的女性。从此之后,贝阿德丽采成了但丁作品中一个象征性的理想人物。 1302年,但丁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被赶出城邦,开始了近20年的流放生活。大约在1370年,在流亡生活最痛苦的时候,但丁开始了《神曲》的创作,这是他长期酝酿和构思的一部巨著。 《神曲》全长14000多行,分为《地狱》、《炼狱》(又译《净界》)、《天堂》三部分。每部分33歌,加上序曲,共100歌。 长诗采用中古文学特有的梦幻形式,叙述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在梦中,但丁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迷路了。黎明时,他在阳光的沐浴下朝山顶攀登。突然,在他的面前出现了三头猛兽——豺、狮、狼,诗人惊慌呼救,这时出现了古代罗马诗人维吉尔,他遵从圣女贝阿德丽采——即但丁青年时倾心的女子的命令,搭救但丁从另一条路走出绝境。 但丁在维吉尔的带领下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地狱共九层,上面宽下面窄,像一个大漏斗。地狱阴森恐怖,凄惨万分,凡生前做过坏事的人的灵魂都被罚在地狱中受刑,并根据罪孽的大小安排在不同的层次,罪孽越重,越在下层,所受的刑也越重。例如,在地狱的第八层,诗人看到了已死的教皇尼古拉三世,以及当时还活在世上的,迫害过诗人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他们的身体头朝下地被埋在地洞中,两条腿在外面剧烈地扭动着,挣扎着。诗人见后高兴地说道:“真是罪有应得!他们在世上把善良的人踩在脚下,而把凶恶的人捧在头上。让他们永远受罪吧!” 炼狱里的灵魂的罪孽比地狱中灵魂的罪孽轻些。炼狱是一座浮在海上的山,四周有美丽的海滩,山外有山脚,顶口是地上乐园。炼狱也分为七层,这里每一层分别住有犯过骄、妒、怒、情、贪、食、七种罪孽的亡魂。他们的罪孽较轻,可以得到宽恕。经过烈火的焚烧,断除孽根后,他们可以升入天堂。 地上乐园里飘着吉祥的云朵,花瓣般的雨珠,这里出现了圣女贝阿德丽采,她接替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天堂。 天堂庄严光辉,充满欢乐和爱,住着生前正直行善的人,他们享受着永远的幸福。天堂也分为九重。九重之上是上帝的天府。天府是上帝和天使们的住所,充满上帝的光和爱。但丁见到了圣父、圣母和圣子“三位一体”的奥秘诗人觉得,在那天府里才真正见到了人类最理想的境界…… 《神曲》也表达了但丁对人类智慧和理想的追求。《神曲》中的地狱是现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天堂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炼狱则是我们人类从现实到理想中须经过的苦难历程、但丁希望人们认识罪恶,悔过自新,去认识最高真理,达到最理想的境界,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思想,显示了新的文化思潮的萌芽。 【备课资料3】“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歌集》相传为诗人于1327年见到美丽少女萝拉后陆续写下300多首十四行诗和1347年萝拉死后为表达哀思的一些抒情诗的结集,用意大利语写成,主要是爱情诗。彼特拉克跳出旧抒情诗的框框,以丰富多彩的色调,细致入微的笔触,描绘萝拉的形体之美,刻画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这些诗篇大胆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反映出人文主义者蔑视中世纪道德,热爱生活的世界观。彼特拉克的诗音韵优美,结构周密,常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歌颂萝拉,传达细微的感情。他使十四行诗这一新诗体艺术上臻于完美。他的抒情诗,特别是十四行诗,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人为此把他尊称为诗圣。《歌集》中的长诗《我的意大利》,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谴责意大利的君主们利用外族雇佣军进行内战,让“豺狼与绵羊同居”,善良的人民蒙受灾难。他的其他政治抒情诗还对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彼特拉克的一些诗篇,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反映了文艺复兴初期的人文主义者的矛盾。 (2)“美术三杰”: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 【备课资料4】达•芬奇 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在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科学家、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 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 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