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京都朝廷的支持 长州及萨摩藩的倒幕派为推翻幕府,朝着“举兵倒幕”方向迈进。其他各藩也有主张武力倒幕的志士活跃。1866年的12月,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倾向于倒幕的岩仓具视等人掌握了京都朝廷的实权。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讨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他们一方面扩充兵力,另一方面秘密同天皇取得联系,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京都的朝廷也以天皇名义颁布了讨伐幕府的密诏。 (2)经过: 1867年10月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还给了天皇,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第二次征长战争之后,幕府已失去统治日本的能力。土佐藩的维新志士坂本龙马极力提倡“大政奉还论”,大政奉还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权交还给朝廷”,“设立上下两个议会”,“订立宪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内丰信认为新立法机关的首长应仍然由将军担任,于是他便写了一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呈给幕府。当德川庆喜收到这封《大政奉还论建白书》后,便一口答应大政奉还的要求,因为幕府可以籍著大政奉还重新掌握统治日本的权力。10月24日德川庆喜假意向朝廷提出辞职,将政权交还明治天皇,企图在形式上让天皇执政,而自己在天皇之下掌握实权,史称“大政奉还”。 三、戊辰战争: 1、起因: (1)根本原因:“大政奉还” 后,幕府实际上仍控制着国家大权,倒幕派为真正取得国家领导权 大政奉还后,朝廷下令各藩主马上前来京都共商国策,可是只有几个藩主上京,其他绝大多数的藩主都按兵不动,因为他们不太清楚大政奉还是什么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如果再这样下去,朝廷只可要求幕府暂时继续掌管政权,因为朝廷收回政权,却命令不到全国各藩主。而倒幕派的萨摩藩及长州藩认为在这情况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权,新政府才能顺利成立。 (2)直接原因:1868年,京都政变(王政复古)后,倒幕派强迫幕府“辞官纳地”,德川幕府准备武力反击 1867年10月奉还大政后,岩仓具视、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讨幕派,抑制土佐藩的“公议政体论”,于12月9日(阳历翌年1月3日)毅然实行政变,废除摄政、关白、幕府;设总裁、议定和参与三职;进而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作为施政方针,并把一切恢复到神武创业之初作为新政的理想。当天夜里讨幕派召开小御所会议,压倒山内丰信、松平庆永等公议政体派,做出要德川庆喜辞去内大臣职务和没收其领地的决定。倒幕派为了要找到讨幕的藉口,因此,萨摩藩的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与朝廷公卿岩仓具视便决定于1868年1月3日发动政变,由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并命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他们知道德川庆喜绝不会交出首长之职位,更不会把德川家所属的领地纳给天皇。于是便可以德川庆喜违抗圣旨为理由,名正言顺地发动讨幕之战。 德川庆喜眼见自己在京都兵力不足,只好假装同意会议的决定,但须与老中们商量过后才可答覆朝廷。另一方面为了避免与倒幕派在京都发生武力冲突,德川庆喜只得暂时率兵前往大阪,准备以武力反击倒幕武装。 (3)目的:彻底打败幕府,真正掌握国家政权 2、经过: 1868年(农历戊辰年)1月1日,德川幕府发出《讨萨表》,以清君侧为名向倒幕派宣战,次日幕府军和佐幕各藩的军队便开始由大阪出发进军京都。戊辰战争爆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