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双百”方针是指在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具体地说·就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辩论的自由,它的提出,不仅是巾。同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T作的基本方针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化作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米的,至今仍具 有深远的意义。“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后来,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革·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被当成错误的受到批判,妨碍了文化的正常发展。 教学设计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经验教训。“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由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较丰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文艺作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需遵循客观规律;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掌握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我国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出现的挫折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用这些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学情分析 五、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等 六、课前准备:阅读引言,提问: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学习新课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提出的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中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提问一:1956年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怎样? 提问二: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提问三:“双百”方针是哪年提出的? 2、“双百”方针的内容: 艺术问题——“百花齐放”(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 提问:“双百”方针提出后到“文革”前,我国的文艺科学发展状况如何?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2、结果:百花凋零 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遭到政治批判,文艺和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3、表现:(教师讲解) 三、艺术的春天 1、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 ②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内容:出现以反映“文革”为主题 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和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 3、结果: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