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 (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中舒《对策》 (2)材料2和材料3对待孔子学说(儒学)的态度各是什么?当代史学家冯天瑜称董仲舒为当时的“群儒之首”,董仲舒对儒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材料4:言论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言论二:“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3)指出言论一、二各是谁的观点?并概括各自的核心思想。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原因。 参考答案 【预习内容】 一、与民休息 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 土地兼并剧烈 匈奴为患 积极有为 二、道家 法家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 【当堂检测】 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干可知,如果君主的行为有过失,上天就会提前警示,这是董仲舒新儒学中“天人感应”的观点。“君权神授的观点说明君主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答案】D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很好地体现了统治者的利益;但它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形成了封闭、保守、落后等民族性格。【答案】D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了文化的统一,从而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B。【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使其具有了巩固君权、维护专制统治的作用。【答案】B 5.【解析】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如诸侯国实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因此答案选B。【答案】B 6.【解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因此③说法不对。凡备选项中有③均可以排除。【答案】B 7.【解析】紧扣“有善质” “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考虑。本段话的意思是说,人本性天生是善良的,而在现实中却不善,所以上天设立君主,引导人民从从善,强调了君权的神授。【答案】D 8.【解析】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是指儒学的独尊地位,这是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开始的。【答案】A 【课后练习与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题,概括材料中心意思,并注意联系、归纳教材内容。第(2)题,材料2是秦朝时期“焚书坑儒”;材料3是西汉“独尊儒术”。第(3)题。根据材料4即可判断并概括核心思想。 第(4)题,主要从自身发展和时代需要方面回答。 【答案】(1)实施德政;礼治。兴办私学;编撰书籍。(或周游列国宣传主张) (2)反对和肯定。发展儒家学说;提升儒家地位。 (3)言论一: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言论二:王阳明;“致良知”。 (4)不断吸收发展(或答具有包容性);符合时代需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