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这里的目的实质上就是根本目的。只有B项才能说明问题的本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 例三 (2002•天津•1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要领会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正好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例四 (2000•全国•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的组合选择题,体现出一定因果关系,难度较大。要对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原因、影响等做出正确分析,同时还要正确理解所处的时代背景,西汉时期虽然“罢黜百家”,但并不是消灭各家 ,由此排除④。 例四 (2001•江西•34)试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为当时诸家学派之一。秦灭六国,以法为教,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儒家学派为统治者不容,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改变无为政策,推行“大一统”,董仲舒为适应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解析 本题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发展演变历程入手,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封建社会早期政治思想演变线索的再认、再现能力。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西汉初年,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2、 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他们是 A“无为而无不为” B“王”与“霸”C“仁”与“礼” D“治身”“治国” 3、黄老之学除了糅合儒、墨、法、道各家思想外,还有哪些思想①阴阳家②兵家③名家④佛家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①③ 4、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这种哲学观属于下列哪种思想 A积极无为 B消极无为C客观唯物主义 D 主观唯物主义 5、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新的含义,即 A人定胜天 B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实行仁政 6、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7、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实际吸收了 A孟子的思想 B荀子的思想 C韩非的思想 D孔子的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