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学案 【双基梳理】 ●戊戌变法 1、背景: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④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2、过程: (1)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创办报刊和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3)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百日维新:①政治方 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参与政权。②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④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有利于抵御外侮和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3、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根本原因),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 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维新派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善后措施没有跟上,有些改革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还有维新派急功近利,铤而走险。 4、影响: (1)积极: ①戊戌变法的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如变革观念、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2)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课堂巩固】 (09年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 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