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学法指导 1.本课线索: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为国家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的伤害,耽误了不止一代人。“文革”之后,人们更加理解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党和政府更加致力于发展教育,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呈蓬勃发展的势头。 2.现代教育的发展重点是两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前17年教育发展的概况,二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时机基础知识时,对这两个时期指导思想、方针、教育发展的成就要识记理解清楚。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文革”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两年,不要错误的把它归在改革开放时期,这两年的重点是整顿、恢复。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全面认识建国后教育领域得两次高潮 (1)两次高潮:建国后到文革、1978年以后。 (2)主要原因: ①政治上,建国到文革这一段时间里,党和政府对积极支持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成立中科院,提出“双百方针”,改造发展教育。而在“文革”后,国家和政府又重新重视科技文化的发展,实施了“863计划”,提出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工程”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 ②经济上,建国之初到66年,我国迫切需要发展国民经济,于是要求科学文化为这一目标服务,如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搞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经济建设服务;文革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要进一步发展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又再一次地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像“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 (3)反映的问题: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科技文化发展,是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体现。 (4)经验教训:教训: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前途,从世界来看,哪一个国家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例如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的迅速崛起于重视人才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因此,国家的兴旺和发达与重视教育的程度是分不开的。 3.教育的复兴的原因(方针措施)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邓小平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同时,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4)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5)推动教育改革 推行多种教育模式,特别是扩大教育投资方式,实行政府办学为主,鼓励民间办学,还启动了希望工程。 (6)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