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结出西学东渐硕果----把世界介绍给中国 反复通过材料和教材总结早期西学东渐的具体内容,构成早期西学东渐完整的知识结构,接着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在当时的不同反响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肯定建立在平等和尊重基础上的文明交往,文化交融是人类的智慧,是给后人的一笔财富。利玛窦不仅给中国送来了时间(自鸣钟、日晷、沙漏等),还送来了空间(世界地图)——全新的空间概念。 那么究竟这些传教士带来了什么让我们如此关注呢?除了基督教以外,还有什么?请大家根据我提供的先看教材填写早期西学东渐内容列举表: 分类 在难于填写的项目上清参照我提供的材料,(见附录材料2)。 由此,我们看看两个评价。(见附录材料3、4)。你认为两人的评价侧重于什么方面? 引导出预设结论:前者侧重西学东渐;后者侧重宗教传播的作用。 这真是一次大碰撞啊!从民间到官员朝廷,从百姓到皇上,从沿海到京城,从自认科学到社会科学,从建筑工程到艺术领域,可以考证的事情还很多,可以思考的角度也不少。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文化交流是否少了一些什么? 引导出一些思考:没有正规学校和机构,没有中国留学生去西方,科学并没有独立,与神学、儒学、政治搅和在一起,东西方思想文化尚处于初步结合时期。 无论如何,丝绸之路1300年后出现了马可•波罗,又300年后来了利玛窦。可以说,如果没有利马窦,如果没有李之藻、徐光启,我们对西方科学知识的启蒙还要晚不知多少年。在当时可喜的是有一批人出现了觉醒。比如徐光启,他不仅致力于西学的传播研究,甚至想去西方直接见识,教材55页的知识链接中提到的朱宗元认识到了中国已经出现的严重差距。这些都足以说明早期西学东渐的重大影响。但也有让人懊恼不已的场景。利玛窦献上的世界地图被皇帝做成了屏风,根本没有去注意中国大陆以外的世界,太平洋和长城以外的世界!西洋钟、望远镜,这些本有着科技含量的东西来到当时的中国却成了达官贵人手中的玩物。利玛窦去世时差一点在北京都不能安葬,还是在许多人的力争下安葬。但墓葬后来还遭到几次毁坏。或许当时,传教士们也许一边用这些东西贿赂官员,一边在内心对大明王朝、大清帝国感到不屑。在一个把科技当作“奇巧之术”而摒弃、蔑视的国家里,这些东西的价值仅在于它可以使传教士能够登陆,能够传教!利玛窦自己就在札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应该谈淡硝石;这种东西相当多,但并不广泛用于制备黑色火药,因为中国人并不精于使用枪炮,很少用之于作战.然而,硝石却大量用于制造焰火,供群众性娱乐或节日时燃放.中国人非常喜欢这类表演,并把它当作他们一切庆祝活动的主要节目。他们制作焰火的技术实在出色,几乎没有一样东西他们不能用焰火巧妙地加以摹仿。他们尤其擅长再现战争场面以及制做转动的火球,火树、水果等等,在焰火上面,他们似乎花多少钱也在所不惜。我在南京时曾目睹为了庆祝元月而举行的焰火会,这是他们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场合我估计他们消耗的火药足够维持一场相当规模的战争达数年之久。”所以金庸大师在武侠小说《碧血剑》中就有一个利玛窦制造火药武器训练人员帮助袁承志的情节,发明者成立学生!这足以让我们深思。 4.穿透历史看世界----把世界给每一个人 16世纪,有人把他称之为一个“革命的时代”,东西方已经出现了两种交往方式,澳门标志着殖民方式,传教士标志的利玛窦模式。两相对比,我们有怎样的感慨呢?后来的殖民者更加肆无忌惮,把文化也拿来做为殖民的遮羞布,演绎了一次次东西方关系的悲剧,直到今天还无法摆脱东西方关系的正常道路上来。东西方交往在以后走上了人们不愿意的道路上了。往事不能追悔,但来者犹可追。 1983年,台湾举行利玛窦来华传教400周年纪念活动。发行了纪念邮票。 2005年,台湾大师李敖来北京专门瞻仰了。“洋和尚的墓地”。 2007年深秋,上海隆重举行了“2007——1607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出版400年周年纪念”活动。利玛窦的后人、徐光启的后人、熊三拔的后人都参加了这次盛会,场面十分热烈。 人类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交通越来越发达,科技越来越进步,财富的追求哪里是个头啊,如果把文化交融作为根本有意义的事情来做,把理解尊重作为交往基础,那距离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就不远了。由此来看,利玛窦模式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撷取、包容、结合,人类一定会更加安宁与祥和。请读一下伟大的文学家歌德的诗歌,体会我们所学习的早期西学东渐吧! [资料附录] 材料1:逍遥下北溟,迤逦向南征;刹刹标名姓,山山纪水程。回头十万里,举目九重城;观光上国未?中天日正明。-----(明)李贽 材料2:17世纪西学东渐影响下的著作列表 1602年 利玛窦著《坤舆万国全图》。 1605年 利玛窦著《乾坤体义》 《四库全书》称之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1607年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译欧几里德原著前6卷。 1623年 艾儒略、杨廷筠作《职方外纪》后收入李之藻《天学初函》。 1624年 毕方济、徐光启 灵言蠡勺 译亚里士多德《论灵魂》,后收入李之藻《天学初函》。 1628年 傅泛济、李之藻等翻译亚里士多德《论天》,注释本。 1631年 傅泛济、李之藻 名理探 译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前10卷,第一次介绍西方逻辑学的著作。 1634年 徐光启、龙华民、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等制定《崇祯历书》。历时5年。 1641年 南怀仁等翻译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后20卷。 材料3:利玛窦实为明季沟通中西文化之第一人。自利氏入华,迄于乾嘉厉行禁教之时止,中西文化之交流位蔚壮观。西洋近代天文学、历学、数学、物理、医学、哲学、地理、水利诸学,建筑、音乐、绘画等艺术,无不在此时传入。 ------方豪《中西交通史》下卷第629页,岳麓书社1989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