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强插手埃及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终失败说明,西方列强并不希望在欧亚非三大洲的要冲出现一个大帝国取代衰落的奥斯曼帝国而成为列强对中东进行殖民扩张的新障碍。这正是阿里改革难以取得成功、埃及不可能真正振兴的外部根源所在。而阿里封建王朝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始终对阿里改革的积极潮流起着逆向作用,对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起着抑制作用,这正是阿里改革遭到失败的内因所在。 课文第三目“改革的意义” 该目首先指出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阿里政权是封建的,专制与残暴是它的本性。所以在施政上不可避免地造成农民受地主的沉重剥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工人来源于战俘,失去人身自由,形同奴隶过着军营式的生活,与西方的自由工人不是同一概念;扩张战争对国家的创伤,陷人民于深重的灾难中,激化了内部矛盾。 该目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改革的重要意义:一,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这说明阿里执政时期埃及曾独立自主地行使国家主权;二,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三,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带来国力的壮大,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五,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教师在讲述意义之前可联系前面两课的内容,如阿里掌权前后埃及状况的比较,改革各项措施带来的积极意义等,引导学生得出改革意义的几个方面。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思考几个概念:奥斯曼帝国、埃及的阿拉伯化、阿拉伯民族、英法等列强及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弄清这几个问题。上课时采用问答式或学生分组介绍的方式讲清这几个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辅之以历史地图来讲明关系,如此则可大大加深学生对许多问题的理解,破解一个个困惑与盲点。 有关“阿里的对外扩张”一目,建议教师可以形象地讲明埃及与奥斯曼帝国间的微妙关系,阿里走的是十分策略的分步推进之路,先是打着素丹的旗号,以维护帝国统一为名,讨伐分离势力的做法。后是在羽翼丰满后,走上了直接与素丹正面交战,摆脱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路子。指导学生从时间、性质、四次战事等方面将对外扩张的历史事件条理化。考虑到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空间概念强,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地图依次讲明进军路线。 有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一目,应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来指导分析。从内因来说,阿里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与对外扩张;基于这种政权性质,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必然只顾统治者的利益,对民众压迫剥削、残暴统治,民不聊生,起义暴动。难的是对外因的分析,英法俄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奥斯曼帝国、埃及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建议教师结合地图,用通俗易晓的语言、设喻的方式,对各方关系和矛盾条分缕析。 对“阿里改革的意义”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前两课所学习的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将阿里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进行分析联系,并将阿里改革放置到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世界大背景中去考察改革对于埃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意义。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本课导入 埃及是文明古国,当今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居战略地位重要的中东,地跨亚非两洲,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历史上曾被众多民族和帝国统治过,中古到近代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在争取国家独立、开启近代化、奠定现代埃及基础的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起了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前面两课我们学习关于阿里改革的背景与作用,第3课为改革的后果。 案例二 关于阿里改革失败后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投影图片:“苏伊士运河通航图” 阿里死后,英法在埃及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他们不满足于输出商品和收购原料,更直接输出资本,英国投资铁路和电信业,法国独占运河开采权。1859年4月,运河工程破土动工。1869年11月2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运河全长162.5公里,河面宽52米,它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后因埃及政府债务累累,英国通过控股把持了运河。从此,英国利用对运河及其周围地区的控制,逐步加大在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将埃及变成了英国的半殖民地。一战中,英国借口与奥斯曼帝国处于敌对状态,公开宣布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 案例三 有关“沙特家族与沙特阿拉伯王国”的教学拓展 18世纪下半叶,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逐渐与伊斯兰教瓦哈比教派的宗教改革运动相结合。1793年,沙特家族确立了沙特政教合一的体制。到19世纪初叶,沙特家族已控制了包括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在内的几乎整个阿拉伯半岛。沙特家族公开宣称要由阿拉伯人来统治阿拉伯世界,瓦哈比教派则以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作为其政治主张。阿里出兵侵入阿拉伯半岛,镇压了沙特家族所领导的反抗,并实际统治了半岛。 现今的沙特阿拉伯王国是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建立的。他于1924年统一阿拉伯半岛,1932年以本人的姓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案例四 阿里对外战争教学中关于阿里扩张的方向与范围 为帮助学生形象有趣地记忆,除了要突出历史地图的作用外,培养学生对战争的空间概念、了解历史的动态变迁外。还可将阿里的扩张概括为东伐(阿拉伯半岛)、南征(苏丹)、西讨(希腊)、北战(奥斯曼帝国)四个带方位的关键词。这样结合地图与史实,学生学起来就简洁有趣也容易牢记了。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的埃及,工厂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强征来的。工人都被编成排、连、营,过着军营式的生活,经常遭到毒打和监禁,不能自由离开工厂。问埃及工人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有什么不一样? 解题关键:抓住关键词“强征”、“军营生活”、“毒打和监禁”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思路引领:埃及政权的性质是封建专制,西欧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提示:因为阿里实行的是封建专制统治,从材料可知,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他与厂主是主人和依附者的关系。这样的工厂最多只能算作奴役人的封建衙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则是自由人,他与资本家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契约关系。因此享有自我支配的自由,不受人身侵害。这其实是两种政治制度或政权的区别。 2.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问你对这个评价怎么看? 解题关键:马克思的这一评价是恰当的、正确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生命力的含义。 思路引领:奥斯曼帝国是一具庞大而腐朽的帝国僵尸,埃及是其组成部分却生机勃勃。 答案提示:自16世纪后半期以来奥斯曼帝国就急剧衰落,名义上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却腐朽没落,社会停滞不前,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此时崛起的阿里对内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以强势手段开放、学习,走向近代化,他摆脱了埃及数百年的停滞。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奥斯曼帝国境内充满生机活力的部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