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知道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道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列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①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四)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结合他们的基本观点简要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异端”李贽:①挑战正统思想: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②否认儒家思想的绝对权威: 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③“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④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如主张男女平等,歌颂农民起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 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经世致用”,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