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秦始皇陵及深埋两千多年的兵马俑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布局、阵容。 了解秦陵兵马俑所反映的历史状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发现、体验、探究”步步深入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概况并感受其富有震撼力的价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秦陵兵马俑所体现出来的古代中国工艺、美术、造型等方面的高超技术。 体会秦陵兵马俑气吞山河、庄严凝重的艺术震撼力。 二、课前导学材料 是秦始皇陵园中的一组陪葬坑,共有 个,为 式的地下土木建筑结构。其中 面积最大,是由 兵和 兵组成的 阵,排列成38路纵队,大部分为 ,以 为武器。 面积较小,外形像把曲尺,里边分为四个方阵,是兵马俑坑中的精华。 面积最小,呈 字形结构,是这组兵马俑的 。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数千件形体高大的 和 ,是秦代雕塑艺术品中的杰作,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为我们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 。 三、 教学设计 导入: 最近发生的一件颇具戏剧色彩的事情:德国青年痴迷兵马俑成狂,跳入坑内扮秦俑被抓。 秦始皇陵兵马俑究竟有怎样非凡独特的魅力使一个外国人能不远千里奔到中国西安,还不顾一切地跳入佣坑,今天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通过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概况,解析它的魅力所在! (一)发现之旅:揭开神秘的面纱 说起兵马俑,不得不讲到秦始皇。这个13岁即位、22岁亲政、39岁统一中国的千古一帝,在为后人留下万里长城的同时,也为自己修建了骊山陵墓。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坑的的兵马俑,和龙游石窟一样,也是在极其偶然的条件下被发现。现在让我们把镜头切回1974年春天,追寻那一刻惊天的发现。 1987年秦陵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自发现到现在,已有超过5000万人参观游览,300余名国内外政要参观题词。 (二)体验之旅:气势磅礴的地下军团 2000多年前, 秦始皇的军团曾是地球上最为强大的战争机器。 2000多年后, 他的地下军团依旧能让世人屏住呼吸,肃然起敬。 这八千人马在地下埋伏了八十万个黄昏和黎明, 重见光明之日, 依旧面向东方,整装待发。 透过他们, 我们依稀又看到了那个气吞万里,横扫六合的帝国背影! (引出兵马俑四个坑) 图片:一号坑 思考:一号坑军阵的特点? (军阵主体面向东——体现当年横扫六合的气势。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防止军阵被敌人的偷袭,体现军阵的严密性。前面三排的弩兵先锋——轮番射击,体现军阵强大的杀伤力。 特点:势不可挡、严阵以待、无坚不摧!) 图片:二号坑 思考:从布局上看,二号坑与一号坑有什么不同? (二号坑兵种更为丰富,作战更加机动。) 图片:三号坑 从作用上看,三号坑与其它坑有什么不同? (三号坑是统帅指挥部。) 四个兵马俑坑展现的古代军阵编列体系: 一号坑:右军;二号坑:左军;三号坑:指挥部;四号坑:中军。 (三)、探究之旅:拨开历史的迷雾 探究一:兵马俑是秦代雕塑艺术的杰作,反映了古代工匠(艺术大师)高超的技艺。它取材于秦军将士真实形象,采用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了秦军风采,生动地再现了2000多年前秦军横扫六国、气吞山河的雄壮场面。装束多样,手势各异,神态逼真(有的神色严峻,有的表情镇静,有的注目凝思,有的充满稚气,可谓千人千面,个性鲜明),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过去不少人讲到雕塑,就“言必称希腊”,认为中国古代是没有雕塑的,而秦俑的出土,否定了这一观点,填补了我国美术史(雕塑史)上的一段空白。 探究二:兵马俑为研究秦代军事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考古证据。这支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军,摧城拨寨,所向披靡,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秦军为什么如此强大?从军事角度看,有严密的军阵编列体系,有先进的作战武器(剑、铍、戟、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