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背景
    ①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②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A.农村:土地改革;
    B.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国营经济,掌握国家经济命脉;②合理调整工商业。
    2、路线方针
    1)1953年过度时期总路线: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什么叫过渡时期?
    是指1949—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3)过渡时期总路线有什么特点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
    4)“一五”计划(1953—1957)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见课本)
    思考:“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3、初步成就
    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取得突出成就。
     表现:
     ①全国工业产值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超过原计划的21%。
     ②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原因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三大改造的过程:(见课本)
    3、三大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1、1956年中共八大
    历史条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主要内容:①正确指出了主要矛盾的变化
    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正确指出了主要任务
    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历史意义: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起来。
    2、严重失误: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原因:①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②对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认识不够,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规律。
    消极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3、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调整国民经济比例)的轨道。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党和国家制定政策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③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扩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⑤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发展⑥要努力加强政治民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总结:建国---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哪些成功和失误之处?从中我们得到了什么经验教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