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1)形成过程 ①( 年联共 大确定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 年起,苏联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③( 年联共 大确定方针)农业集体化运动,配合工业化。 ④1936年苏联新宪法通过标志着 建立,也标志着 确立。 (2)主要表现(或者特征) 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调节; 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3)影响 积极方面: A 开创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B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初期)); C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对战后经济恢复也起了很大作用。 消极方面: A 从长远看,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长期落后) B 阻碍了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缺乏活力,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根源。 5、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 积极: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一定成效,打开改革之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局限: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6、了解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根本原因: 。 (2)主要内容: 推行“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 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集体农庄开始实行租赁制。 (3)影响 缺少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加上没有放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传统做法,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