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井田制从出现到废除的历史过程,了解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理解地主与农民的租佃关系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概括中国传统农业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演变过程,深刻认识生产力发展是其演变的根本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几种形态。 难点:土地兼并与租佃关系的普遍化。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学习与适当引导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能够较好的控制课堂气氛。 2、问题情景探究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采用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原始材料,从而得出相关的认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丰富人文内涵。 [教学资源] 岳麓版课本和教师用书,收集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辅助教学。 [板书设计]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 2、 商周时期 3、 战国以后 二、 土地兼并 1、 原因 2、 危害 3、 措施 三、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 田庄制 2、 租佃制 (1) 原因 (2) 普遍化的过程 (3) 租佃制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 (4) 积极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演变:井田制商代就已出现,因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形,所以得名,西周时期达到鼎盛,春秋时期瓦解,战国时期废除。 特点: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破坏 原因: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大量“私田”被开垦出来;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各国的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表现: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贵族间争夺土地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