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如过去从发明到大规模地运用,照相用了122年,电话用了56年,而现代的电视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从原子能的发现到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投入使用,用了15年。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随着科学实验手段不断进步,科研探索领域也不断开阔。以往的技术革命,科学和技术是相对分离的,这就造成研究成果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导致生产过程的深刻变化,或者是在技术革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有科学理论的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统一的革命过程。一般来说,二次大战后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而重大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正如教材资料所引《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的“科学技术革命”条目所言。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前两次工业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吗?那么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然后回答,教师总结指出。 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提问]邓小平在1978年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过什么论断? [学生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提问]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怎样体现这一科学论断的呢? [学生答]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通过对西方国家和苏联工业生产增长因素的分析,得出“当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的结论。 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提问]同学们能举例说明这种变化吗?学生阅读小字后回答:表格《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清楚地反映出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状况。充分说明新科技革命造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教师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出现了许多变化。同学们能从衣、食、住、用等方面结合现在实际情况谈谈吗? 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再加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得到普遍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的投入。请学生阅读课本小字部分,了解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高速信息公路计划”,西欧国家的“尤里卡计划”和日本政府采纳并使用的“科学技术立国”口号。以此充分理解教材中江泽民《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中的一段话: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3.第三次科技革命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提问]对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 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联系更加紧密。 (2) 科技竞争越来越重要, (3) 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因此,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亚、非、拉美的绝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奴役之下,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今天,赢得独立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面对汹涌而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抓住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根据本国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探索一条适合本国高速发展的道路,是摆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首要任务。 本课小结:请同学介绍一些新近科技成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