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理解运用 《新青年》的诞生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蔡元培在学术上实行“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联系讲解 史料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举例分析 历史比较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思想界的空前解放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争。问题探究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的诞生,德先生和赛先生,思想界的空前解放。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还是比较丰富的,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本课引言是引自陈独秀所写的《〈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的一段史料。陈独秀在这里高举起了“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德思想进行了最猛烈的抨击。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读,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的内容,借此导入新课的教学。问题一:文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各指什么?问题二:陈独秀提出这“两位先生”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三:这“两位先生”的提出在当时有何深远的意义? 第一目“《新青年》的诞生”,教材首先阐述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强调陈独秀高举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随后介绍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锐意改革及他在学术上实行的方针,提及大力宣传新文化的一些干将,点明《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