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中历史教案:高二历史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http://www.newdu.com 2020-05-16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二历史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高二历史 缓和与对抗的交替
    中心内容:“冷战”发展到美苏争霸的新阶段及到20C90年代初“冷战”格局的终结。
    核心知识:30多年的美苏争霸
    课标要求: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战后至50年代中期
    1、特征: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峙,殖民体系受冲击。
    2、表现:美苏两分世界,雅尔塔体系建立,美苏由战时的同盟转为对抗。(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华约组织、共产党情报局等)
    3、原因: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霸主,苏联成为政治经济大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两国存在严重冲突。
    4、影响:世界不得安宁,德国分裂,朝鲜分裂,世界殖民体系趋于瓦解。
    二、50年代至80年代
    1、特征:美苏争霸,两大阵营瓦解,三个世界格局出现。
    2、表现:中苏关系恶化,三足鼎立局面形成,第三世界崛起。
    3、原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苏联的霸权政策,民族解放运动的纵深发展。
    4、影响:美国霸权动摇,殖民体系崩溃,第三世界作用越来越大。
    (一)美苏争霸的形成和概况
    1、形成: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的上台)
    2、概况 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至70年代末
    20世纪80年代
    3、美苏争霸形成的原因:问题:美苏争霸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1)苏联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增强。
    ①经济方面: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占美国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
    ②军事方面:50年代初期苏联的总兵力达到550万人以上,而美国在1952年只有363万
    ③核力量方面: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从而结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
    2、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新的领导人,开始调整对外政策。
    3、想与美国平起平坐的政策就是一种称霸政策,导致美苏争霸。
    随着苏联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增强,苏联的对外政策开始出现调整——即要争夺世界霸权,导致了30多年的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二)第一阶段的较量(20世纪50年代中至60年代初)
    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2、重大事件:
    “和解”——1959年的赫氏访美与戴维营会谈;美国艾森豪威尔的两手政策。
    戴维营会谈:1959年9月15日至28日,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总统别墅戴维营举行了为期三天的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这是赫鲁晓夫上台后,苏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会晤。
    赫鲁晓夫在戴维营会谈中同艾森豪威尔就德国、柏林、美苏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讨论,但会谈本身未取得成果。苏联此后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
    但会后仅七个月,就发生美国U-2飞机入侵苏联的事件。苏联宣布取消对艾森豪威尔访苏的邀请,苏美关系趋于紧张,两国展开新的争夺。
    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最具代表性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导弹危机:一触即发的核战危机。
    古巴历史上长期依附于美国,美国资本控制着古巴经济。1959年1月,卡斯特罗领导的民族主义武装推翻了旧政权。 美国希望能够维持原来的关系以保护美国资本的利益,与此同时,苏联利用美国与古巴的矛盾开始向古巴渗透,导致1961年美国与古巴的断交。1961年在美国策划古巴流亡分子入侵古巴,企图推翻卡斯特罗政府,导致古巴进一步倒向苏联。1962年起,美国对古巴实行了全面的经济封锁,苏联则积极向古巴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古巴从而成为美苏在西半球争夺势力范围的热点。
    核战争的危害:
    首先,核武器直接攻击的地区,方圆几公里内的人员死亡
    其次,造成长时间大范围核污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规模核战争会致使地面上的大量尘埃上升到大气层中,遮蔽阳光,引起“核冬天”,时间可能长达几个月到几年,地球上95%的植物因缺乏阳光而死亡,生物链中断,人类也大量死亡,幸运的话,还会有少数人存活下来,在一片废墟中重建文明,如果情况严重,人类会就此灭亡。
    3、人物:赫鲁晓夫(1960年联合国大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著名的“让帝国主义见鬼去吧!”的演讲,由于他有悖常理的行为和无遮拦的攻击而在西方声名狼藉。他甚至在联大上将皮鞋当众脱下猛击讲台);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
    4、结局:重点在欧洲;美国处攻势;战争未发生。
    (三)第二阶段的较量(20世纪60年代后至70年代末)
    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双方的对外战略有什么重大调整?试分析各自调整的原因。
    (1)苏联采取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
    原因:改革后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军备上赶上了美国。
    (2)美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尼克松主义)。
    原因:经济增长趋缓;滞胀;越战受挫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保住霸权。
    1、背景:
    (1)国际: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反霸呼声的增强;两大阵营的分化等。
    (2)美国:长期全球扩张的负担;越南战争困境导致霸主地位动摇。
    (3)苏联:经济实力与美国的差距缩小,军备上局部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的新外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